1953年6月,孙毅从华北军区副参谋长的位置被调任为军校部的副部长,而该部部长的职务则由副总长张宗逊兼任。二人在此期间共事了好几年,但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孙毅却执意要求调动。他对张宗逊部长的管理方式存在异议,还是另有隐情呢?在他们的合作中,任务分工非常明确,张宗逊主要负责大方向决策,而孙毅则根据自身在训练干部方面的丰富经验,承担具体的工作安排。这些经验源自孙毅在战争时期所负责的军事教育工作,使他成为了一位颇具能力的干部培训者。
从孙毅的履历来看,他的军旅生涯起步早,在旧军队时期就已晋升至中校参谋,在红军部队也曾担任过师参谋长。然而,他却对军事教育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愿意在红军大学任教,甚至多次因对教学的热爱而拒绝离开这个岗位。转任后,他总是努力通过调动返回到教学领域。抗日战争期间,孙毅担任了115师343旅的参谋长,但他主动请缨,协助聂荣臻开展干部培训,开设了军政培训班。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轮的培训,数千名基层干部得到锻炼,顺利上岗,大大增强了基层的领导能力,充分展现了孙毅的贡献。
然而,当他被调任至晋察冀军区参谋长这个较高的职位时,孙毅感到难以胜任,于是提出要求,希望能调整到冀中军区担任参谋长。随后,在抗大分校担任校长一职的他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工作起来游刃有余,其杰出成绩使他获得了模范校长的荣誉。在军校部刚成立之际,工作量非常庞大,而人手却十分不足,孙毅的日常工作负荷极重。
进入1955年,机关进行了一次整顿,副总长兼部长的张宗逊却在此时选择离开,将工作留给了孙毅和杨秀山二人自行处理,临走时并未给予任何关心和支持。这意味着,若整顿工作出现意外,不要指望张宗逊会为此负责,因为整个整顿过程往往是艰难且不讨好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他人。在这过程中,孙毅与杨秀山发生了激烈争执,甚至到拍桌子地步,最后问题被上报至李达处,李达对孙毅进行批评,要求他向杨秀山道歉,经过这一番波折,两人的关系才得以恢复。
不久后,随着训练总监部的成立,军校部更名为院校部,张宗逊出任总监部副部长兼院校部部长,而孙毅继续担任副部长。在工作上,副职通常负责具体事务,却缺乏话语权。那时,军队正向苏军学习,苏军设立了顾问团,但由于两军理念的不同,产生了不少分歧,很多时候都需要孙毅来调解。顾问们在当时拥有颇大的权威,而普通人员则难以招惹,结果导致孙毅无端受到责难,心中感到委屈。
当这种情况传到张宗逊部长耳中后,他未曾采取任何措施,反而找孙毅谈话,告知他总顾问打算撤销他的职务,而彭老总则为他保住了这个位置。对此,孙毅感到十分无奈,因为他作为副部长,本应负责中间的协调与调停,遇到部门问题自然应由部长出面解决,如今却反过来被责怪为与顾问对抗。没过多久,孙毅向张宗逊表达了希望转岗的想法,希望他能向彭总反映,自己不愿继续留在院校部工作,以避免再因为这些问题牵连到彭总。起初,彭总未对此给予同意,但随着军外训练部的成立,孙毅再次请求调动,希望能在新部门工作,以减少与顾问发生冲突的机会。经过多次的沟通,彭总最终也答应了他的请求。
军外训练部的部长是周士第,但因其健康问题长期养病,实际工作则由孙毅负责。从1957年起,孙毅又被调整为军事出版社的部长,这一轮调动将他推向了更加重要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