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长3.27%,整体研发强度提升至2.33%,均创新高。数字的背后,不只是投入的扩大,更是企业战略思维的转变——创新从可选动作变成了生存刚需。
长期以来,研发常被企业视为负担:周期长、风险大、回报不确定。如今,市场竞争的逻辑正在被改写。过去拼规模、拼成本,如今拼的是技术和创新力。上市公司愈发明白,研发不是花钱,而是为未来竞争力存钱;不是可有可无的支出,而是守住产业升级主动权的底线。8100多亿元的投入,本质上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底座。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笔钱的花法在变。研发不再是单点突进,而是在搭体系、铺全局。上半年,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达4.89%、11.78%、4.63%,科技属性更加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明显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113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926家研发强度超过10%。由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正形成“1+1>2”的合力,推动产业升级由局部突破迈向整体跃升。
但必须看到,单纯的砸钱并不等于创新成功。半年报显示,不少企业研发投入虽高,却存在专利转化率低、成果沉睡在实验室等问题。根源在于闭环机制缺失。一方面,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可行却未必有市场;另一方面,成果转化缺乏专业团队,打不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研发容易沦为数字上的繁荣。研发从重投入走向重转化,从规模增长迈向质效提升,问题将迎刃而解。这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改进机制,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例如,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高效的技术转化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敢于投入、善于转化;金融市场提供更多耐心资本,陪伴企业度过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长周期。
8100多亿元研发投入,折射出上市公司对创新的坚决态度,也彰显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底气。但这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把研发资金转化为技术突破,把技术突破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力。让资金、技术、市场形成闭环,创新才能不只是账面上的投入,而是成为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的持久引擎。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