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其下辖的三个师分别由梁兴初、罗华生、彭景文担任师长。在随后的战斗中,三位师长都相继调离,有的因为晋升职位,有的则是因为平调。对于这三个师的组成来说,1师原为山东军区的第一师,曾经是红军时期红三军团的核心;2师则是山东军区的第二师,红军时期隶属于红十五军团;至于3师,情况略有不同。它最初是由万毅领导的东北军改编而成,抵达东北后被改编为东北第七纵队的第十九旅。
相比于1师和2师在东北战场上的辉煌战绩,3师显得低调不少。这一点也并不难理解,毕竟1师和2师曾经历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而3师直到1944年才加入八路军,之后才逐步发展壮大,其战斗力较弱并不奇怪。在执行总部指派的任务时,1师和2师常常担任主攻角色,而3师则多在配合作战中担任重要职能。毕竟,部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积累经验。
彭景文,3师的师长,原是东北军的老兵,是万毅的得力部下。加入革命队伍后,他虽然对游击战和运动战相对陌生,但对于阵地战却有一定的经验。为了加强对3师的领导工作,1947年7月,刘贤权从后方调任3师政委,刚好赶上部队结束四平攻坚战并进入休整阶段。这场攻坚战异常艰苦,参战的部队虽然表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但伤亡也相当惨重。为了恢复战斗力,部队需要进行兵员补充、军事训练和思想整顿等工作,从而为即将到来的秋季和冬季攻势做好充分准备。
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整,3师的战斗准备逐渐完成,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例如,在法库战斗中,3师承担了围困敌军的任务。敌人是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新六军暂62师,曾使3纵和4纵都吃过亏。刘贤权回忆,彭师长在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时显得有些压力,毕竟攻坚战和运动战对他而言并不容易。作为政委,刘贤权是经验丰富的老红军,虽然政委没有一票否决权,但他仍积极与师长合作,以弥补个人经验上的不足。这样一来,战斗的成败不仅是师长的责任,也关乎到党委集体的共同努力。
在战斗中,每当敌军增援部队时,3师总能在机动战中将其逐一击退,前后七次。特别是在南下过程中,部队与新六军的两个营发生激烈交战,在政委的建议下成功歼灭敌军两个营,取得了显著胜利。虽然3师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作战,但在艰巨的任务面前,部队的英勇表现依然令人称道,歼敌总数超过5000人。
1948年,东北战场局势发生了变化,我方开始主动出击,敌人被动防守。随着辽沈战役的临近,3师的师长彭景文被调离,刘贤权要求接任此职。彭景文被调任到军政大学第四团担任团长,这一变化让人不禁猜测,是否与即将到来的硬仗有关。在辽沈战役的几个阶段中,攻坚战和运动战交替进行,东野部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能打上去的,迅速提拔;而那些未能表现出色的,则会被调到后方工作。辽沈战役结束后,彭景文随部队一起入关,担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一师师长,这支部队由他的老上司万毅指挥。万毅在平津战役后调离42军,转任特种兵部队的职务,不过他在该部队的任职时间并不长,经过大半年后,部队改编为炮兵部队,彭景文被任命为副司令员。
彭景文后来先后调入防空学校和装甲兵部队,根据其资历和职务,在1955年被评为大校。若他继续留在部队,预计在1960年以后,他有很大机会晋升为将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58年他选择转业到地方,担任副厅级职务,结束了自己在军队中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