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蒋介石的背叛让革命形势急剧逆转,毛主席和其他革命领导人迅速带领队伍转移至更广阔的天地,重新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个新的革命局面。这一时期,革命的前景大有可为,正如春天的嫩芽般展现出勃勃生机。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步步紧逼下,红军的发展充满了巨大的危险与挑战,经济上的困难成为制约红军发展的最大桎梏。
中央苏区的建立让这种困境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实施了更加严密的封锁,使得中央苏区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物资难以进出,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红军的十万将士甚至面临着无法保证基本食物供应的困境。
在这个危急关头,毛主席作出了一个关键决策,他任命自己的弟弟毛泽民负责筹建国家银行,并且亲自任命他为首任行长。毛主席的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在强调毛泽民要在这一历史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管理中央苏区“钱袋子”的重任,以应对困境。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毛主席的这一任命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毛泽民是毛主席的亲弟弟,但他并不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急于离开家乡闯荡。相反,毛泽民长期待在家中,与父亲一同学习经营和管理家务。父亲去世后,毛泽民肩负起了管理家族一切事务的责任。直到1921年,他才从返乡的毛主席那里接触到新的思想,意识到仅仅照顾家庭无法改变现状,只有跟随毛主席一起投身革命,才能真正改变中国贫苦人民的命运。
在此之后,毛泽民紧随毛主席的步伐,努力读书、学习,逐渐成长为毛主席得力的助手。他天生具有出色的管理和经营才能,这一切也在毛主席眼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当中央苏区的经济面临极大困难时,毛主席决定将这个重任交给毛泽民,期望他能带领大家渡过难关。
毛泽民在接下这一责任时,深知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因为筹建国家银行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还涉及到巨大的资金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当时,苏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虽然积累了一些余粮,但这些资源远远不足以支撑国家银行的启动资金。毛泽民审时度势,作出了一个决定——用这些余粮换取资金,用于国家银行的建立。
尽管有了国家银行的支持,苏区的钱财能够得到有效运用,但资金依然紧张,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经济入不敷出,无论怎么节省开支,红军的基本生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此时,毛泽民的决策眼光愈发显得尤为重要。他敏锐地洞察到赣南钨矿的巨大潜力,认为可以将钨矿的开采作为改善苏区经济的核心项目。中国的铜、锡、铅矿开采历史悠久,但钨矿的开发却是近代才开始。1907年,邬利亨在西华山发现一块奇特的黑色石块,并带回德国鉴定,证实其为钨矿石。钨矿具有广泛的用途,尤其是钨钢,能够用于制造各类军事装备。由于战争的需要,钨矿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极为昂贵,成为各国争相抢购的资源。
邬利亨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再度回到中国西华山,通过虚构建设假山的理由,欺骗当地百姓帮助他开采钨矿,并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山权。这样,西华山的钨矿源源不断地流向国际市场,邬利亨赚取了巨额利润。直到一年后,江西大余的几位有识青年发现了这一骗局,将真相揭露出来,逼得邬利亨最终将山权卖给了当地人民,西华山的钨矿才重新归属中国。
因此,如果能大力开发赣南的钨矿,不仅能解决红军的基本生活问题,还能够通过钨矿的经济效益提升红军的武器装备。显然,如何提高钨矿的开采效率,如何突破封锁将其运出,并转化为所需物资,这些都是摆在毛泽民面前的巨大挑战。
为了全面开发钨矿资源,毛泽民亲自邀请了地质专家前往西华山勘察,并制定了详细的开采方案。他还动员当地百姓积极参与采矿工作,从而大幅提升了开采效率。在毛泽民的组织和管理下,中华钨矿公司正式成立,钨矿的年产量从几百吨迅速增加到4000多吨。此后,苏区建立了对外贸易总局,江西、福建等地开设了多个分局,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资金不断流入中央苏区。随着经营的扩大,员工人数也不断增加,达到了5000多人。
正因如此,中央苏区不仅解决了红军的食物问题,还在武器装备上得到了提升。蒋介石看到中央苏区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开始加大对苏区的“围剿”力度,第五次反围剿的压力达到了历史高峰。在此关键时刻,尽管钨矿的资源丰富,但如果无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资金和物资,那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到了1933年冬季,中央苏区的经济问题再次显现,积压的钨砂无法顺利外运,导致了严重的资金和物资短缺。正当此时,第十九路军以反蒋抗日为旗帜,与中央苏区建立了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苏区的钨砂得以贴上“国防物资”的标签,顺利进入国统区交换到急需的资金和物资。这一举措为红军的补给和后续的长征打下了基础。
数据显示,从中央苏区创建到长征期间,共生产了8000吨钨砂,带来了620多万银元的利润。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笔资金的价值,举个例子:当红四军进入福建时,筹集了5万多银元,用于购买四千套军服和给战士发放零用钱。而中央苏区的钨矿利润,却是这笔金额的百余倍,充分体现了钨矿收入对苏区财政的巨大贡献。
钨矿的收益成为了中央苏区财政的支柱,占据了70%的财政收入。正是通过钨矿的开发,苏区得以突破国民党封锁,换回了所需的武器、弹药、药品等关键物资,确保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