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宣言不仅象征着中国的崛起,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然而,单单站起来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国站得稳、站得久,而这首先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强大。因此,如何迅速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毛主席及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面临的最紧迫任务。
然而,在今天的社会中,某些声音却试图通过历史虚无主义来掩盖建国初期的艰难现实。他们回避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而是从今天的角度对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进行片面否定,甚至把建国初期的一切都贬低为错误。某些人将集体化经济、公有制经济乃至计划经济视作失败之举,尽管他们避免公开批判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如今,市场经济的支持者也在否定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认为其是失败的。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澄清这一历史阶段。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艰难起步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列强侵略和掠夺之中。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除了土地和市场的沦陷,还有高额的赔款和国内官僚资本的掠夺。到了1949年,经过长时间战乱,中国已经沦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1949年的中国,形势堪称一片荒凉,“一穷二白”绝非夸张之词。
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英国在16世纪的土地改革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粮食和商品生产的显著提升,但这一过程持续了两百多年,并伴随着百姓的苦难、流血和极大的社会动荡。与此相比,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仍然面临西方列强的攻击和威胁。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毛主席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漫长发展过程。
实际上,毛主席领导的中国,经历了从最贫困的农业国,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的巨大转变。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极为困难,尤其是在中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情况下。那个时候,中国工业人均产量仅为比利时的五分之一,工业基础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然而,在资源极度贫乏、国际环境充满敌意的情况下,中国仅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从一个农业国家逐步发展成了重要的工业大国。
二、为何建国初期要实行计划经济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家面临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经过百年的内外战争,中国已经处于一片废墟。正如一位前辈所说,“毛泽东建立的新中国,哪里是建立在累土上的?那是填坑,是被西方列强挖了一百年的大坑!”
1949年中国的基本状况是:80%以上的人口依赖农业,人口寿命不到35岁。根据一些基础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的工业发展几乎为零,钢产量仅为0.3公斤/人,而印度为3.8公斤,日本为40.4公斤,美国为471.6公斤;人均电力消耗仅为8度,而美国为1974度。那时的中国,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几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
要使一个国家走向富强,首先要推动其工业化。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几乎都是通过工业化完成的。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没有任何明显的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中国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有一个可以发展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深刻认识到,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必须采取计划经济这一有效的体制。
我们今天再回顾计划经济时期,应该明白,计划经济制度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计划经济虽然只持续了30年,但在这30年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断的调整。每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时间,而计划经济正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三、前30年计划经济取得的显著成就
首先,建国初期的新中国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工业门类逐步扩展,成为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唯一一个涵盖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一过程仅用了二十几年,便完成了西方国家可能需要两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一基础不仅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提供了动力。
同时,中国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又成功试爆了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30年的时间里,中国跃升为世界核大国。
此外,中国的航空航天、核工业、三线工业和船舶工业等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毛主席时代的科技创新,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建造高科技船舶、发展航空航天技术、以及核潜艇等方面的成就,至今仍然让人惊叹。
从经济数据来看,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工业产值增长惊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重工业产值增长了90倍,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1.2%。此外,中国的钢产量、煤炭产量、电力产量等指标也实现了大幅增长。例如,钢产量从1952年的140万吨增长到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61700万吨,电力产量从70亿千瓦时增长到2560亿千瓦时。
总体来说,毛主席时代的计划经济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使得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国防、教育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今天,如果我们否认这一时期的成就,实际上是在忽视中国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