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在古代帝王的后宫中,能够获得皇帝宠爱,成为众多妃嫔中的佼佼者,已经是极为奢华的事情。然而,能够与皇帝共同入葬皇陵的女子,却是更加难能可贵的荣耀。通常来说,只有母仪天下的皇后才能有资格与皇帝合葬,其他妃嫔则只能陪葬于陪陵。然而,在康熙皇帝的皇陵中,五位女子与他一同入葬,其中有四位是皇后,而唯一一位没有是如何与皇帝合葬的呢?她凭什么获得这样的殊荣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女子背后的故事。
首先要提到的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议政大臣噶布喇的女儿,父亲和外公都为朝廷做出了卓越贡献,赫舍里氏自身也才貌出众、才华横溢。在康熙四年,她被康熙帝册立为皇后,四年后,她为康熙帝生下了嫡长子承祜,成为了皇室的长子母亲。赫舍里氏本身贵族背景与育子有方,无疑使她在宫廷中享有极高地位,她的日子也曾一度顺风顺水。然而,命运无常,康熙十三年,她在诞下次子胤礽后不久便去世,年仅21岁。她被追谥为“仁孝皇后”,并与康熙皇帝一同安葬在景陵。
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帝并未急于再次册立皇后,但朝中大臣建议他必须尽早选立后宫之主,以维稳朝政。于是,康熙帝在康熙十六年册立了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钮钴禄氏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额亦都是清初的开国大臣,而她的父亲遏必隆更是辅政大臣,身世显赫。凭借着她非凡的家世背景,她在康熙十六年被选为皇后。然而,命运再次捉弄她,钮钴禄氏只在位短短一年,便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多岁,被追谥为“孝昭皇后”,并在康熙二十年与康熙帝共同安葬于景陵。
康熙帝失去了两任皇后后,长时间没有册立新的皇后,朝廷多次奏请册立,但康熙帝一直未做回应。直到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才在佟佳氏临终时,满足了她最后的心愿,将她册立为皇后。佟佳氏原本是康熙十六年被封为贵妃,深受宠爱。在她病重时,康熙帝常常去探望她,因其深厚感情,便于七月初九册立她为皇后,取名“孝懿仁皇后”。然而,佟佳氏仅享受了一天的皇后之位,便不幸去世。康熙帝深为悲痛,不仅亲自作诗悼念,还为她追谥“孝懿皇后”,并葬于景陵。
康熙帝自此深感自己命中注定不幸,且对妻子缺乏信任,因此不再册立新的皇后。直至康熙帝去世,他未再有任何皇后。然而,康熙帝的第四位皇后其实是在他去世后追封的,她便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乌雅氏出身低微,是一位包衣护军参领的女儿,尽管她并无显赫家世,但她凭借自己在宫中数次升迁的努力和生育多个皇子皇女的成就,逐渐获得了康熙帝的宠爱。她生下了多个子女,尤其是长子胤禛,最终帮助她在雍正帝即位后得到了极高的荣誉,成为了太后。
尽管乌雅氏未能在康熙生前成为皇后,但她的儿子雍正帝即位后,尊她为“圣母皇太后”,并在她去世后追封为皇后,最终将她葬于景陵。如此一来,乌雅氏也得以与康熙帝合葬,成为第五位与康熙帝合葬的女性。
此外,康熙帝的第五位与他合葬的女性,并非皇后身份的贵妃,而是胤祥的生母章佳氏。章佳氏原是包衣护军参领的妻子,虽然她本身并没有显赫的背景,但由于她的儿子胤祥在九子夺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雍正帝为表彰胤祥的忠诚与贡献,决定追封章佳氏为“皇贵妃”。这一决定使得章佳氏也得以与康熙帝合葬,成为与康熙帝并列的第五位女性。
从这些女子的故事来看,尽管她们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有的凭借宠爱,有的依靠子嗣,但她们最终都以不同的方式与康熙帝共同入葬,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这些女子的命运,或悲伤或幸运,终究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令人唏嘘不已。而康熙帝对于后宫的冷淡与追求稳定的政治决策,也使得这个话题一直广为流传,成为后世谈论清朝帝王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