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新的权臣。在雍正顺利登基后,他开始提拔一批新任的大臣,其中有几位最终成为他绝对的心腹。李卫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角色。然而,与影视剧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李卫并不是雍正的包衣奴仆。实际上,李卫家境殷实,但学业不佳,甚至几乎不识字。因此,他选择通过付钱买官来实现自己的官职梦想。与许多人只是为了面子而买官不同,李卫实际上是一位务实且能干的官员。在他的任职期间,他的表现相当出色,最终赢得了雍正的青睐,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可谓是相当不易。
尽管李卫能从一名普通的员外郎晋升为封疆大吏,成就颇为显赫,但与雍正的另一位亲信年羹尧相比,李卫还稍显逊色。那么,既然雍正对李卫如此器重,为什么不提升他的官职呢?年羹尧的背景与李卫有所不同,他在康熙晚期的治理中就已经担任了川陕总督这种显赫的封疆大吏。此外,年羹尧的妹妹被雍正纳为侧妃,使两人之间的关系愈加亲密。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年羹尧更是倾尽所能,为新帝巩固地位贡献良多。
更为重要的是,年羹尧在军事上颇具才能。当年雍正接班时,西北地区局势紧张,而年羹尧恰恰是一位能够应对这种危机的优秀将领。因此,雍正将他派往西北驻防,结果年羹尧凭借杰出的军事表现赢得了雍正的高度信任和重用。可以说,雍正在年羹尧身上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了这个人才的潜力。
至于李卫,他的角色相对来说更多是地方性的官员。雍正赏识的主要是李卫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才能。因此,在他即位的第一年,李卫就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随后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升任布政使,依然负责盐务的管理。之后,李卫的仕途如同乘坐火箭般迅速飙升,几乎每年都获得晋升,直到最终成为总督。然而,雍正始终将李卫留在地方上,鲜有让他进京的机会。
这一安排背后其实蕴含着深意。李卫拥有丰富的地方管理经验,与年羹尧的军事角色相对,他的工作重心则在于地方治理。雍正登基后,除了西北的军事事务,政策改革也是他特别重视的任务。而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雍正深知,以后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阻力。因此,将李卫留在地方上,有助于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平稳且顺利地推进。如果李卫被调往朝廷,即使是担任六部的任何一个重要角色,李卫的影响力和施展空间也会大大受限,这样反而不利于李卫所展现出的才能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