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邓州市区的西南方约二十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名为高李村的小村庄。高李村位于一座高岗上,四周的土地较为低洼。这里曾是汉代古城乐乡县的县治所在地,东汉时期,开国名将杜茂便曾被封为乐乡县侯,而他的封地正是在此地。
这个村庄最早被称作“盆王庄”,并且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它才改名为如今的“高李村”,然而,当地人仍习惯称它为盆王庄。这个名字,承载着村民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
高李村的古老遗迹是如何的呢?我曾两次前往,发现村中的许多老房子上都镶嵌着汉代的绳纹砖,听说这些砖块是从古墓中取出的。周围的土地上,还散布着许多古老的墓冢,传闻这些墓冢的数量超过七十座。上世纪,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曾发现过一座石墓门,然而,在文物局的要求下,这座石墓门立即被重新掩埋并得到了妥善保护。
村庄周围曾有大量古井,虽然这些井较浅,但有人猜测它们可能是用于浇灌庄稼的水井。时至今日,几口井仍然保存完好,为村民提供了水源。为了避免危险,这些古井上通常会用青石板覆盖。
每当提起王莽篡位,提到刘秀与王莽的斗争,当地村民总是乐此不疲地讲述关于盆王庄的故事,尤其是刘盆子的传奇。刘盆子究竟是何许人也?这座村庄为何被叫做盆王庄?刘盆子真的是曾经在这里驻扎过吗?让我们一同回顾那段动荡不安、满目疮痍的汉代末年历史。
公元9年,王莽称帝,推翻了西汉政权并开始一系列改革,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各地的民众纷纷聚集起义,纷纷劫掠,社会局势变得一片混乱。绿林军便在南阳起义,最终在白河沙滩上拥立刘玄为帝,成功占领西安并建立了更始政权。
而与此同时,另一支较为强大的起义军——赤眉军,也迅速崛起。赤眉军的队伍浩浩荡荡,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他们击败了王莽的军队,人数曾达到数十万,甚至号称有百万之众。
然而,赤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足够的物资保障,行进过程中经常需要掠夺粮草,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军队在远离家乡的征战中,也开始思乡,尤其是在抵达郑州之后,许多士兵夜晚时分便泪流满面,怀念故土。
此时,赤眉军中的一部分人提出,如果他们没有一位领袖,那么这支队伍将不再有凝聚力,随时可能解散。于是,军中选出了七十多位刘氏宗亲中的三位候选人——刘盆子、刘茂、刘孝,最终决定通过抽签来选出一位上将军。
令人意外的是,刘盆子,一个只有十五岁的放牛娃,竟然抽中了兵符,被选为上将军。当时,周围的将士们都围绕着他跪拜,这位年轻的少年顿时吓得几乎要哭出来,手中的兵符也掉了下来。刘盆子并非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领袖,相反,他心地纯朴,性格天真,真正让他感到快乐的还是在乡间放牛。
尽管如此,赤眉军还是继续向西推进,并成功占领了长安。刘盆子虽然被迫接受了“皇帝”的身份,但他并不乐意,依然渴望过上宁静的放牛生活。最终,当刘秀统一北方并在宜阳大败赤眉军时,刘盆子短暂的皇帝生涯也宣告结束。
《资治通鉴》记载了公元24年,赤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抵达颍川(今禹州),这一地区离南阳只有一步之遥。因此,我认为,赤眉军很可能曾经过此地,并在这里驻扎过。更有意思的是,位于高李村东侧的马场村,或许曾是军队练兵的地方,早期的军队很可能在这里训练骑术。
这个地方的历史,远远不止这些,你知道这里还有哪些流传下来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