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气吞万里如虎!
可他英雄一世,临了却给自家挖了个大坑!
本想学尧舜,搞个兄终弟及,把皇位稳稳传给弟弟赵光义。
谁曾想,这弟弟登基后,转脸就把他俩儿子给“安排”了!
一个“惊恐自杀”,一个“睡梦病逝”,死得不明不白!
连他那苦命的皇后,死后都被百般刁难,两年不给下葬!
这哪是传位,简直是引狼入室,给自家断了香火!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咱平心而论,摊上赵匡胤这么个哥哥,压力能小吗?
那可是结束五代乱世,开创大宋朝的猛人!文治武功,样样顶尖。
赵光义呢?虽然也跟着哥哥南征北战,立下功劳,但始终是“太祖的弟弟”。
你想想,走哪儿人家都说:“瞧,这是皇上的弟弟!” 这滋味,怕是不好受吧?
这就好比班里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你再努力,好像也只是个陪衬。
心里能没点想法?能不憋着一股劲儿想证明自己?
赵匡胤还老夸他“龙行虎步”,这夸奖听多了,会不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是一种“捧杀”?
“大哥这么看好我,我可不能掉链子,更不能永远活在他的影子里!”
这种长期被比较、被期待的心态,会不会像一根刺,深深扎在赵光义心里?
他拼命招揽人才,建立自己的班底,真的是为了辅佐哥哥吗?
还是说,他在为自己铺路,想要有朝一日,真正走出大哥的光环,自己说了算?
当“烛影斧声”那个谜一样的夜晚过去,他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龙椅。
可坐上去就安稳了吗?
恐怕未必。哥哥的影子还在,朝中老臣的心还在向着先帝,更别说还有两个正当年的侄子虎视眈眈。
他会不会觉得,这皇位坐得不踏实,随时可能被人掀翻?
这种不安全感,会不会像魔咒一样缠着他,让他看谁都像是潜在的威胁?
所以,后来他对侄子、对嫂子的那些狠辣手段,仅仅是权力斗争的需要吗?
还是内心深处那种长期压抑、自卑和恐惧的总爆发?
这帝王家的“紧箍咒”,戴在头上,勒在心里,谁又能真正解脱呢?
说到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绕不开一个“金匮之盟”。
说是赵匡胤他妈杜太后临终前,拉着哥俩的手,定了“兄终弟及”的规矩,还让赵普写下来,藏在金匮里。
听着挺像那么回事,为了大宋江山稳固嘛!
可这事儿,后世史学家吵翻了天。
有人说,这是赵光义后来为了给自己继位找合法性,编出来的故事。
你想啊,五代那会儿是乱,皇帝换得跟走马灯似的,传位给年长、有能力的弟弟或养子,确实能稳住局面。
赵匡胤自己就是这么上位的,他能不吸取教训?
他立赵光义当开封府尹,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这不明摆着是培养接班人吗?
有人告状说赵光义有野心,赵匡胤大手一挥,把告状的给咔嚓了。
这份信任,简直是“杠杠的”,没得说!
可问题来了,信任归信任,权力这东西,它能完全靠信任来约束吗?
赵匡胤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
他忘了人心是会变的吗?尤其是在那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
他给弟弟那么大的权力,甚至连兵权都不收,是不是等于亲手递给了弟弟一把能威胁到自己子孙的刀?
三国时孙策托孤给孙权,够信任吧?结果呢?孙策的儿子后来啥下场?(虽然孙策儿子情况复杂,但结局不好是事实)
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赵匡胤是真的没看见,还是选择性忽略了?
他打下的江山,难道真的放心交给一个权力越来越大、心思可能越来越活泛的弟弟,而不是想办法给自己的儿子铺路?
或许,他觉得有自己在,能压得住弟弟?
又或许,他觉得兄弟情深,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
这“信任牌”,究竟是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还是高估人性的一笔糊涂账?
这恐怕只有赵匡胤自己心里清楚了。
可结果摆在那儿,他的儿子们,成了这笔“糊涂账”的最大牺牲品。
赵匡胤让弟弟赵光义当开封府尹,这可不是随便给个官当当。
在当时,开封是首都,开封府尹就相当于首都市长,权力大得很!
更关键的是,从五代到宋初,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当上晋王,又兼着开封府尹,那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帝!
这不明摆着告诉全天下:“我弟弟就是接班人!”
赵匡胤这么做,用心良苦啊!
一来,堵住悠悠众口,明确继承人,稳定朝局。
二来,给弟弟一个施展才华、积累威望的平台,让他名正言顺地接班。
这开封府尹的位子,对赵光义来说,简直就是哥哥给的超级“护身符”!
赵光义
有了这个身份,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招揽门客,培养势力,谁敢说三道四?
哥哥都认可了嘛!
可凡事都有两面性。
这把“护身符”,同时也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双刃剑”。
它给了赵光义巨大的权力和便利,让他一步步靠近权力的顶峰。
你想想,首都市长,手握京畿重地的大权,再加上晋王的尊贵身份,还有哥哥毫无保留的信任。
这权力组合,简直是“王炸”!
赵光义利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势力经营得风生水起。
文臣武将,谋士策士,都往他门下聚集。
这就像给一匹本就雄心勃勃的野马,插上了翅膀,再给它一片辽阔的草原。
它能不撒欢跑,甚至想挣脱缰绳吗?
赵匡胤给弟弟的这个位子,本意是让他当好“守门员”,将来顺利接班。
可没成想,这“守门员”利用职务之便,不仅熟悉了球门,还暗地里磨快了“射门”的钉鞋!
当赵匡胤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时,手握开封府重权、早已羽翼丰满的赵光义,登上皇位,是不是就水到渠成了?
甚至可以说,这把“双刃剑”,最终割向的,恰恰是赵匡胤最想保护的亲生骨肉。
这到底是哥哥的深思熟虑,还是命运开的一个残酷玩笑?
当年,赵匡胤看着弟弟,那是越看越喜欢,夸他“龙行虎步”,有帝王之相。
可谁能想到,这位被哥哥寄予厚望的“好弟弟”,坐上龙椅后,转脸就成了侄子们的“催命符”?
先说赵德昭。
哥哥尸骨未寒,赵光义就急吼吼地北伐契丹,想搞个大新闻,结果被打得灰头土脸,自己还中箭差点挂了。
军队里有人一看主帅没了,就想拥立赵德昭。
这事儿虽然没成,但就像一根针,狠狠扎在了赵光义心上:“好小子,我还没死呢,就有人惦记着你了?”
回来后,赵德昭看将士们没得到封赏,好心去劝谏叔叔。
结果赵光义直接一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他们吧!”
这话多狠!多毒!
史书说,赵德昭吓得回家就自杀了。
一个二十八岁、有家有口的成年人,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皇子,就因为叔叔一句重话,抹脖子了?
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这不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吗?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谁逼死了他?细思极恐啊!
再说赵德芳。
哥哥赵德昭“被自杀”后才两年,这位年仅23岁的弟弟,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赵德昭
史书上就三个字:“寝疾薨”。
啥意思?睡着觉,突然得病死了。
这也太巧了吧?
两兄弟,一个死得“惊恐”,一个死得“安详”,五年之内,赵匡胤的香火,就这么齐刷刷地断了!
这难道真是天意?还是有人在背后“精心安排”?
赵光义这位“二叔”,是不是早就把侄子们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了?
毕竟,只要他们活着一天,他这皇位就坐得不那么“名正言顺”。
只有死人,才不会构成威胁。
再看看他对嫂子宋皇后的态度,人家都病逝了,他连个谥号都不给,丧礼不让大臣参加,尸体放了两年才下葬,还不让跟哥哥合葬!
这是得有多大的怨气,多小的心胸?
当年那个被哥哥夸赞“龙行虎步”的晋王,和后来那个对侄子、寡嫂冷酷无情的皇帝,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还是说,权力这东西,真的会把人变成“影帝”,让人戴上一副副面具,直到最后,连自己都忘了最初的模样?
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游戏中,赵匡胤的儿子们,终究是没斗过这位深藏不露的“好二叔”,成了他巩固皇位的牺牲品。
说到底,赵匡胤一片“好心”,想让弟弟接班以保大宋江山稳固,却没料到这“好心”最终反噬了自家血脉,落得个断子绝孙(指皇位传承意义上的断绝)、妻子受辱的凄凉下场。这其中的权力纠葛与人性幽微,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您是当时的赵匡胤,深知五代乱世的残酷和权力交接的风险,您会选择传位给年富力强的弟弟,还是冒险培养年幼的儿子?这道千古难题,您会如何作答?
参考文献:
《宋史》 [元] 脱脱等 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 李焘 撰
《涑水记闻》 [宋] 司马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