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朝廷失去权威,无法控制地方,导致地方独立化的趋势加剧。唐廷权威的丧失表现为多个方面:首先,中央发布的诏令未能在地方实施,节度使和州刺史不再由朝廷任命;其次,一部分藩镇获得了“墨敕”除吏权;最后,宰相的任命逐渐失去皇帝的决定权,许多情况下受到藩镇的干预。
一、诏令未能落实,地方藩帅与刺史不再由中央任命
朝廷发布的许多诏令,试图制止地方势力过度膨胀,但地方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忽视中央命令,甚至公然抗命。以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为例,他在中和二年发起战端,试图兼并浙西地区,使得杭越之间的战斗持续不断。僖宗派遣中使焦居燔劝告停战,但双方根本没有意愿停战,直接无视了皇帝的诏令。
在董昌和钱镂的争斗中,董昌在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因为其贪欲膨胀,甚至自称皇帝。钱镂则请求朝廷平叛,直接派兵攻占董昌所在的越州,董昌在面对朝廷的赦免命令后悔过,但最终仍被擒获。北方的朱全忠和李克用为争夺控制权进行激烈角逐,昭宗命令二人和解,但朱全忠因权势强大,拒绝了皇帝的命令,完全无视朝廷的权威。
藩镇不遵命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即使有些地方官员接受了朝廷的命令,往往也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王建最初出兵时确实声称依托朝廷,但当他取得了胜利后,也开始忽视中央命令。甚至一些文臣也公开不执行朝廷命令,表现出朝廷已无法真正控制地方政权。
二、藩镇获取“墨敕”除吏权,中央控制逐渐瓦解
唐廷的失权进一步体现在一些藩镇掌握了“墨敕”除吏权,这让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减弱。在长安陷落后,朝廷处于混乱之中,为了方便地方战区的指挥,朝廷授权地方军事统帅代行皇帝职权,其中包括了委任官员的权力。郑畋、王铎等人便在这种情况下,代行了朝廷的“墨敕”除吏权。
特别是在中和元年,郑畋获得了这一权力,开始有更多地方节度使利用这一权力进行任命,这些行为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但也有一些藩镇藉此擅自行使“墨敕”权。地方藩镇的“墨敕”行为逐渐普及,即使一些地方的节度使在中央未正式授权的情况下,也敢自行任命地方官员。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权力已经不再是应急之策,而是地方独立化加剧的标志。藩镇通过这些手段不仅能直接任命官员,还能摆脱中央对地方行政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藩镇掌控朝政,宰相任命受到严重干预
朝廷的进一步衰弱体现为宰相的任命无法由皇帝自主决定,越来越多的藩镇开始直接干预朝政。郑畋罢免了当时的宰相李谿,而昭宗试图任命李谿和韦昭度为宰相时,也遭到多个藩镇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些藩镇通过施压迫使皇帝撤回或改变宰相任命的决定。
例如,李茂贞和王行瑜两位节度使曾强行干预朝廷决定,令昭宗在未能充分考虑的情况下撤回对李谿的任命。此外,在许多情况下,藩镇对宰相的保护使得一些宰相即便犯了错,也未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继续得到庇护和提拔。朝廷的权力完全被藩镇控制,皇帝对官员的任免几乎失去了实质意义。
藩镇甚至直接掌控了朝廷的生杀大权,许多宰相不得不依附于藩镇,以求获得庇护。随着藩镇越来越强大,宰相与地方节度使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朝廷的独立性和权威逐渐消失。
结论
总体来看,唐朝末期的政治格局,朝廷权威的丧失导致了地方藩镇的独立化进程加速。无论是朝廷的诏令无法实施,地方节度使掌握了“墨敕”除吏权,还是藩镇对宰相任命的干预,都让唐朝政权的中央集权不断崩塌。藩镇掌控朝政、干预宰相任命,朝廷成为了一个政治傀儡,进一步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