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举行,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齐聚广场,激动的泪水盈满了他们的眼睛,迎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的到来。下午三点钟,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声音震动了整个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站在城楼上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领导人,目睹了多年艰苦革命奋斗的成果。此刻,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五位书记中,唯独缺少了任弼时的身影。任弼时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前来参加开国大典,尽管他非常想出席,但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让他来。因为,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已经非常严重。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时,任弼时的身体已出现了明显的虚弱。早在长征时期,任弼时曾两度被敌人俘虏,遭受了极为严酷的酷刑,身体伤害极为严重。尽管如此,他依然在延安的艰苦环境中坚持工作,导致身体状况愈发恶化。在延安,中央的工作环境艰苦,几乎所有人都吃着简单的玉米面饭,偶尔才能吃上一顿馒头,而任弼时也不例外。没有肉类和蔬菜,任弼时的身体越来越难恢复,有时为了节省食物,他甚至假称自己胃不适,少吃或不吃,将剩余的食物留给妻子陈琮英和其他战士们。
看到任弼时因劳累而显得异常苍老、疲惫,妻子陈琮英十分担忧,她知道丈夫不肯放下工作,不愿休息,因此她更加细心照顾他的生活。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胡宗南的“围剿”,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日常艰苦的奔波以及长途夜袭使得任弼时的身体情况更为糟糕,尽管如此,他仍然承担起繁重的工作任务。
在西柏坡时,任弼时心脏出现严重的异常,血压飙升,尽管如此,他仍然支持周恩来工作,帮助协调各地的物资分配和后勤保障。直到进驻北平后,任弼时的病情更为严重,但他依然坚守岗位,继续为工作贡献力量。1949年4月,他主持筹备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尽管身体不适,任弼时还是亲自起草报告,并在大会上发表长篇演讲。在报告进行到一半时,他因身体不支而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会议中的同志们都察觉到了他的健康状况,纷纷劝他休息。最终,任弼时还是在会议结束后坚持工作。
医生经过检查,建议他立刻休息。然而,任弼时依然时刻关注着战事,每天都让秘书为他读前线的捷报,每当听到好消息,激动的情绪让他的血压再次上升,医生不得不提醒他保持冷静。在五一前后,任弼时出现了长时间昏迷的情况,这让周围的亲友和同事都非常焦急。
毛泽东和周恩来虽然忙于建国的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任弼时的病情,毛泽东特意派人送去了一缸红鱼,并亲自写信给任弼时,祝愿他早日康复。任弼时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出席开国大典,但他始终心系这项历史性事件。他的女儿任远征代替他出席了天安门的仪式,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养病的日子里,任弼时一边休养一边关注国家的建设进程,尽管他的身体极度虚弱,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始终未曾停歇。当时,他非常想回到工作岗位,但医生和毛泽东劝他必须彻底休养。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任弼时前往苏联接受治疗,毛泽东与斯大林商定后,任弼时被送往苏联治疗。
在苏联,任弼时与毛泽东有过一次会面,毛泽东得知任弼时的身体状况已有好转后,特地感谢了当地的医生。尽管任弼时还在休养,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对国家未来的思考,毛泽东和他就如何建设新中国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经过半年的治疗,任弼时终于回到祖国,身体已有所恢复。
尽管如此,任弼时回到工作岗位后,依然由于过度劳累导致身体的恶化,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长时间的会议和紧张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再次崩溃。1950年10月,任弼时因病再次住进医院。在他病床前,周恩来曾前来探望,但未能见到任弼时。任弼时因不愿让周恩来看到自己病重的样子,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1950年10月25日,任弼时因病情急剧恶化去世,享年仅50岁。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并亲自为老战友送行。任弼时的葬礼简朴而庄重,毛泽东、周恩来等老战友们亲自送别他,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任弼时的遗体上,毛泽东情深意切地向他告别。任弼时的墓地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毛泽东亲自为他题写了墓碑。
任弼时的离世让无数革命先辈和人民心痛不已,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