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达)在红色经典《林海雪原》一书中,关于土匪九彪匪帮的描写所占篇幅极为简短,只有几笔带过。这支匪帮一出场便被“火雷阵”炸得人仰马翻,匪首九彪也被活捉,仿佛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然而,历史中的九彪与小说中的描写截然不同。为了在国民党那里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九彪匪帮逐渐变得极其反动。他们在牡丹江近郊犯下累累罪行,杀人如麻,成为对新生人民政权威胁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匪帮,直到1952年才被彻底剿灭。
九彪(1889——1952),原名刘亚杰,山东省沂水县人。民国初年,他漂泊至磨刀石一带,最初以种地为生,后来开始种植大烟、挖人参、淘金。三年后,刘亚杰逐渐意识到自己已成为山里的“通地人”,于是聚集了数名亡命之徒,开始从事打家劫舍的勾当。
1931年对刘亚杰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他的匪帮与“双龙”匪队合并,并正式打出了“九彪”的匪号。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民众掀起了抗日浪潮,穆棱一带成为了抗日武装的重要基地,而“九彪”匪帮也趁机打出了抗日的旗号。1932年,抗日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将“九彪”匪队收编,并任命刘亚杰为第二军第七旅的旅长。然而,随着李杜和王德林部队撤退到苏联,刘亚杰选择继续为匪效力。
1935年,经过日军的拉拢与收买,九彪最终投降了日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帮凶。
1945年8月,“九彪”匪帮被苏联红军逮捕,并被押送到苏联。由于九彪曾在抗日救国军担任过旅长,并有参与抗日战斗的历史,他在经过苏联的甄别后,年底被释放,返回中国。
回国后的九彪看到国民党势力强大,趁着牡丹江地区新生人民政权尚未稳固,公然与人民为敌。1946年4月,他带领三十多名匪徒重新聚集在山林中,重新开始了他的匪患生涯。
九彪的匪帮主要活动在磨刀石一带。为了获取国民党更多的重视与支持,九彪曾在短时间内两次截击火车,切断牡丹江与苏联的铁路。1946年秋,九彪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国民党“东北吉林地下剿共先遣军”第九旅的旅长,匪帮的成员数量也迅速增加至120多人。
此后,九彪的匪帮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劫掠,变得更加反共和反动。他与人民为敌,凶狠暴虐,不择手段地犯下了数起骇人听闻的罪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6.12”事件。
1946年6月12日,九彪匪帮进行了第二次火车截击。亲历这一事件的原牡丹江军区二团团长王敬之,至今仍记忆犹新。王团长回忆道,当时匪徒所杀的并非《穆棱县志》中所记载的24人,而是200多名无辜群众,惨遭屠戮。当时,王敬之带着几名伤愈归队的战士和两个警卫员,乘闷罐车前往穆棱处理运输事宜。
列车行进至大观岭与代马沟之间时,突然一声巨响,紧接着车厢掉下了铁轨,机枪的子弹四处飞溅。王敬之的两名警卫员当场中弹身亡,一名班长指挥战士展开有效反击,并迅速占领了后山。
然而,尽管战士们尽力反击,土匪的数量实在太多,最终王敬之一方的战士们在激烈的交火中全部阵亡。而与此同时,土匪们对南山口的群众进行了极为残忍的屠杀,妇女们被奸杀后又遭毒手,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遍布山间。
1946年秋末,牡丹江地区的大部分土匪已经被肃清,剩下的只是少数顽固不化的匪徒,如九彪和座山雕等。此时,军区二团承担起了围剿九彪的任务。军区二团曾在宁安、磨刀石一带两次围剿九彪匪帮,虽然找到了匪窝,但始终未能彻底消灭这一股匪帮。
1951年春夏,镇压反革命运动进入全国性高潮。在侦办敌特分子案件时,九彪的踪迹逐渐浮出水面。1952年7月2日,穆棱县公安局根据省公安厅的指示,成立了三个搜山组,展开了对九彪匪帮的地毯式搜查。随着几名土匪被捕,九彪的藏匿地点被揭露。
7月17日拂晓,人民军队终于对九彪匪窝发起了进攻。在顽抗中,九彪被击毙,至此,这个为害一方的土匪首领,终于没有逃脱正义的惩罚。
九彪一生罪恶滔天,屡屡与人民为敌,最终在63岁时被终结了他的暴力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