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个世袭制朝代便是夏朝,其创立者是禹王。他被誉为古代中国著名的君主,其传奇人生中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治水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而后来《史记》与《尚书》等古籍也对此进行详尽的叙述,讲述了他如何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感人事迹。
传统观点认为,大禹治理的对象是黄河,而近年来却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大禹所面对的洪水源头并非黄河,而是尼罗河。这个论点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这位学者看来,《山海经》等书中提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并没有指明具体的洪水发源地,仅是通过地形特征进行描绘。书中提到的“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随后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黄河的流向并不符合,而尼罗河的路线则与之相契合。众所周知,尼罗河有两条支流,其主干白尼罗河向北流一段后再转向南方,最终汇入维多利亚湖,这个巨大的水体很可能是传说中的渤海。
此外,《山海经》中还提到洪水肆虐、波涛汹涌,显示出洪水的浩大威力。可想而知,以黄河后来泥沙俱下的特性,与昔日清澈见底的状态并不相符,与史书记载的大洪水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一观点并非仅凭片面证据。通过《山海经》中对相柳之死的描述,我们可以窥探到更多细节。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遇到了相柳,这是一位古代的恶神,其吐出的水流力量远胜洪水,稍一不慎便会致命。大禹在成功击杀相柳之后,其鲜血流出,污染了周遭土地,最终他将这片土地改造成池塘,并在池边筑起了高台,这个高台被称为众帝台。
纵观我国广袤的领土,并没有发现类似的池塘和高台,而《山海经》中提到的昆仑山,或许与肯尼亚有着某种关联。昆仑的发音与肯相近,而“仑”与“land”的读音也有相似之处,并且“land”在英语中意味着土地,二者的意指也彼此一致。此外,该地区的乞力马扎罗山和东非大裂谷也与书中提及的炎火山和弱水之渊形成对应关系。埃及的金字塔,或许正是传说中众帝台的具象化。
探究古埃及的历史时我们发现,彼时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山海经》的记载构成了一定的相似性。古埃及的法老迈尔成功结束了动荡的割据时代,创建了统一的埃及王朝,其时间节点与夏朝的建立相近。而在他实现统一之前,同样面临着数年不息的洪水,这样的现象与古代黄河的状态截然不同,反而与尼罗河的频繁泛滥情形相吻合,曲线印证了《山海经》中提及的历年水灾之说。
尽管这一说法与我们传统的认知存在偏差,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并非毫无道理。《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内容与古埃及相比有诸多共通之处,例如象形文字、皮肤特征及丧葬习俗等。
这一观点源于中科院教授宫玉海,他担任山海经学会筹备会的会长,自1978年起便开始对这部书籍进行深入研究,尝试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提出许多看似奇妙但又极具合理性的见解。
当然,我们尚无法验证他提出的新观点是否成立,毕竟古代历史的跨度太过悠久,流传至今的文字记载寡淡且真伪难辨,因此我们只能将其看作一种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的准确度尚未得到保证,亦无法断言其可信度达到了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