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这一传统的朝代歌谣,大概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内容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唱到秦朝和汉朝。不同版本的歌谣有些许差异,譬如在某些地方,它唱作“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但大多数版本的开始都是从“三皇五帝”唱起,因为这个历史概念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起源。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涉及“三皇五帝”的记载。那么,究竟“三皇五帝”指的是谁呢?
在许多百科词条中,普遍提到“三皇五帝”最早见于《史记》。对于这一概念,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秦始皇,因为他是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认为自己具备“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成就,便以“皇帝”自封。实际上,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最早的来源并非《史记》,而是《周官》一书。《周官》主要记载的是周朝的官制,作者通常被认为是周公,但这部书的作者和内容至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除了《周官》,《吕氏春秋》也对“三皇五帝”有所提及,但它们并未明确指出究竟是哪三位皇帝和五位帝王。虽然《周官》和《吕氏春秋》都有关于“三皇五帝”的文字,然而这两部书并未具体阐明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真正明确说明“三皇五帝”具体是谁的,应该是《史记》。尽管《史记》比《周官》和《吕氏春秋》晚一些,但它首次对“三皇五帝”做出了清晰的解释。所以,如果我们查阅任何百科词条,都会看到“三皇五帝”最早出现在《史记》,而这实际上是因为《史记》首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与大臣们讨论自己应当使用什么称号。李斯等人建议他可以采用“天皇、地皇、泰皇”之称,其中“泰皇”最为尊崇,因此推荐使用“泰皇”。但秦始皇最终决定,去掉“泰”字,直接采用上古时代的“帝”字,结合起来便有了“皇帝”这个称号。那么“三皇”最早是指天皇、地皇和泰皇。可是到了东汉时期,“三皇”有了新的解释。在东汉《太平经》中的“三统论”中,“三皇”被定义为天皇、地皇和人皇。受这种影响,唐代的《三皇经》以及南宋的《路史》中,也采用了这种说法,甚至《路史》中明确指出:天皇、地皇、人皇分别统治二万八千年。在《三字经》中,三皇被解释为伏羲、神农和黄帝。所以,“三皇”有多种解读,而后世多采用“天皇、地皇、人皇”的解释。
关于三皇的多种说法外,五帝的身份同样值得探讨。在周朝的礼制中,祭祀时需面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跪拜,因为这五个方向各有一位天神,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位天神便被称为五方天帝。因此,最初的五帝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指代具体的历史人物。直到战国时期,人民才根据一些历史人物的特征,将他们与五帝相对照。在《史记》中,五帝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其中,黄帝被尊为五帝之首,是被誉为“人文初祖”;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同样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儿子,而最后一位舜则与黄帝并无直接关系,他是尧禅位后继任的部落首领。这些不同版本的历史传说,勾画出了三皇五帝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得这一概念在后世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