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曾是一个活跃于中国北方长达700多年的游牧民族,其最初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也就是《封神演义》中所提到的“鬼方”一族。然而,匈奴真正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时期是在中国的秦朝和汉朝时期。作为游牧民族,匈奴的生活物资匮乏,因此他们长期以来对骑兵进行训练,依靠侵略中原,抢掠人口和物资为生。
自秦朝以来,中原的王朝不得不修建长城、训练军队,以抵御匈奴的侵略。到汉朝时,匈奴发生了分裂,形成了南北两大势力。南匈奴在汉朝的怀柔政策下最终归附了汉朝,并与汉朝联手击败了北匈奴。根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的记载,公元91年,北匈奴单于在战败后逃亡,之后下落不明。
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德·揆尼推测,逃亡的北匈奴单于及其残部,于公元374年进入欧洲,先后击败了哥特人和东罗马帝国,直接导致了欧洲古代奴隶制的瓦解。最终,这些匈奴人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匈牙利。至今,匈牙利人仍被一些人称作“欧洲的中国人”。这一说法在十几年前曾在网络上流传,但很快遭到质疑,因为匈牙利人无论在外貌还是基因上都与匈奴人存在明显差异。那么,北匈奴人最终去了哪里呢?
公元64年,即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北匈奴再次派遣使者前来要求与汉朝互市,并提出和亲请求。这已经是北匈奴第三次主动提出和亲的请求了,而前两次都被汉朝拒绝。那么,为什么北匈奴的单于会如此急于与汉朝建立联系呢?原来,自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南匈奴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导致大量北匈奴民众纷纷逃往南匈奴甚至汉人统治区,北匈奴因此人口锐减,政权内部发生了分裂。北匈奴单于试图通过和汉朝建立经济联系来缓解与汉朝的紧张关系,然而汉朝显然并不打算与他和解。东汉王朝深知,如果接纳北匈奴后,南北匈奴联合起来将是巨大的威胁,因此即使在口头上同意了和亲,实际上并没有打算真心和解。虽然汉明帝嘴上答应了,最终并未促成这一和亲。
尽管如此,东汉王朝并未完全放弃对北匈奴的打击,依然与西域的其他国家联合,时不时发动小规模的战争,但始终没有投入全部力量摧毁北匈奴。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保持了北匈奴的内部矛盾。直到公元90年,南匈奴最终忍无可忍,主动出击,准备消灭北匈奴。南匈奴在汉朝支持下壮大,经过数年的发展,变得强大无比,而北匈奴由于长期匮乏,已是众多民众极度贫困,根本无法抵挡南匈奴的攻击,迅速崩溃。
关于北匈奴单于最终的去向,史书记载:“北匈奴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至此,关于北匈奴单于带走了多少人,史书并未明确记载。匈奴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汉人史书也没有详细描述逃亡过程,因此很难得知北匈奴单于逃亡时具体的人员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北匈奴大量民众在北匈奴灭亡之前已经逃到南匈奴和汉人的控制区。这些人和南匈奴人加起来,形成了超过三万户,约有二三十万人。之后,这些人改用汉族姓氏,定居在陕西、甘肃及内蒙古等地。如今,许多匈奴人的后裔已经成为汉族或蒙古族。
另外,一部分匈奴人在北匈奴灭亡后并未随单于逃亡,而是加入了后来的鲜卑族,而鲜卑族也逐渐与汉族融合。至于跟随北匈奴单于逃亡的残部,历史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人数众多,他们最终可能并没有抵达欧洲。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北匈奴残部最后来到了柔然西部的一个地方,名叫“悦国”,在这里生活了约七十年,之后再次向西迁移。
而当这些北匈奴残部被鲜卑族攻击后,他们再度向西走,最终于公元160至260年左右到达了中亚的康居地区。接下来,对于他们的去向,学者们存在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北匈奴残部在公元260年时,受到贵霜王朝的压迫后再次西迁,经过粟特地区,最终进入了欧洲。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们与印度的某些族群融合,成为了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
曾经盛极一时的匈奴人,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他们的后代现在属于哪个民族呢?一种较为安全的结论是:绝大部分匈奴人的后裔已经成为汉族。匈奴最鼎盛时人口曾达到三百万,然而在汉武帝的多次征伐下,匈奴的数量大幅下降,最终只剩下大约一百万。后来,匈奴分裂,其中二三十万人归顺汉朝,五六十万人投降鲜卑。鲜卑族最终与汉族融合,而如今,绝大多数匈奴人的后代早已与汉族和蒙古族融为一体。因此,今天他们的身份通常被标记为“汉族”或“蒙古族”。
至于剩下的不到20%的“北匈奴残部”,最终去了哪里,仍然没有确凿的答案。然而,比起这些少数人,匈奴大部分后裔的民族归属已显得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