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佛学大师,许多《西游记》中的情节都源自他的真实经历。按理说,像玄奘这样为了国家出征取经的高僧,应该在圆寂后得到极高的荣誉和待遇,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预期相去甚远。民众自发地为玄奘送行,唐高宗虽表露出哀悼之情,却未允许朝臣参加葬礼,只是报销了丧葬费用,并妥善保管了经书,除此之外未见其他特别举措,和民间反应截然不同。
佛教曾是唐朝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宗教之一。玄奘之前,已有许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圆寂,唐朝皇室通常会为这些高僧追封谥号,表示极高的敬意。而玄奘为唐朝奉献了大量心血,得到了李世民的亲切支持和优待,甚至有意让他还俗,共同解决国家难题。然而,玄奘在圆寂后却未得到任何后荣,慈恩寺落成时,李治亲自让玄奘上座,但为何他会在短短的时间内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唐太宗在他人引荐下首次见到玄奘时便对其产生了深厚的喜爱,视其为亲弟弟,朝中大臣们也都纷纷对玄奘表示高度赞赏。后来,玄奘从印度带回真经,唐太宗感到十分欣慰,并下令修建大雁塔,塔南侧的两块碑文均称赞李世民与李治,褚遂良亲自撰写了这两篇碑文。因此,在早期,李治确实对玄奘持有积极态度。
但随着玄奘在唐朝的声望不断上升,他也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许多嫉妒和攻击,尤其是一些文官的攻击不断。玄奘作为一名出家人,一直秉持不争、不参与政治争斗的原则,他和他的弟子也尽量避免与政界发生冲突。然而,玄奘的弟子见师父被屡次诋毁,便向宰相于志宁求助,最终一些文官的攻击才有所平息。
在这一时期,唐太宗身体逐渐虚弱,经常请求玄奘为其讲解佛法,希望能借佛法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也与玄奘商量,希望能让唐太宗晚年得到些许安慰,实则是为了稳固自己在朝中的权力地位。
李治继位初期,对玄奘依然表现出极高的尊敬和敬仰,但随着玄奘与长孙无忌关系的紧密,李治开始感到威胁。李治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削弱长孙一党的权力,玄奘自然而然也被视为长孙一派的重要人物。从此,李治开始对玄奘进行监视、软禁与打压。每当李治外出巡游时,总是以玄奘抄经祈福为名,暗中让他留在宫中,以防玄奘在民间煽动舆论。
由于玄奘在民间的极高声望,李治深知一旦自己离开皇宫,玄奘便有可能在民间引起动荡。一次,玄奘申请请假回家扫墓,因家中父母的坟墓已经破败,玄奘请求李治拨款修缮。李治同意了,但这一消息被泄露,许多人得知后纷纷涌向玄奘的家乡,前去探望他。当地的民众反应热烈,造成了数万人的聚集,这使得李治深感忧虑。
玄奘知晓李治对自己的忌惮,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朝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为避免卷入更深的漩涡,玄奘请求去少林寺避世。然而,李治认为玄奘此举是欲图逃离,便果断拒绝了他的请求,并斥责他不安分、不专心为朝廷效力。玄奘为了安抚李治的怒火,主动认错,并一再表达自己对李治的忠诚,保证以后完全服从李治的安排,这才让李治的怒气得以消散。
在长孙无忌彻底失势后,玄奘意识到自己离开长安的时机已到,便请求前往玉华寺继续翻译经文。李治此时认为,长孙一派的势力已被清除,玄奘的离开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选择,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然而,玄奘年事已高,翻译《大般若经》这部二十多万颂的经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尽管他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且常常受到梦魇的困扰,玄奘依然坚持完成了翻译。
最终,玄奘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与弟子们交代后事,要求一切从简,不必张扬。一天,一个小弟子向玄奘述说自己梦到一尊佛像摔倒的情景,玄奘平静地开解道:“你梦中的佛像正是我,我的时日已到。”第二天,玄奘便在寺院附近的小路上不幸摔倒,五日后,他安详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