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陵也是封建帝王陵中最为宏伟的一个。而且,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中,专家们还震惊地发现了兵马俑,这些出土的兵马俑至今依然是世界考古界的重要发现。除了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专家们在清理秦始皇陵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根神秘的“铜杆”,这件文物最终解开了“马策之谜”。那么,这根铜杆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就由我来为大家揭晓这个谜团。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自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引起轰动以来,秦始皇陵就成为了国内外考古学者和专家们的研究焦点。尽管陵墓的主地宫至今没有被打开,但周围的考古发掘却不断涌现出令世界惊叹的珍贵遗物。比如,考古学家们发现的铜车马,使得我们对于古代车马的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夏朝时期,马车就已经出现,虽然当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商周时期,马车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成为战争中的重要工具。比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她曾指挥战车大败敌人,成功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确保了商朝的安定。
随着秦朝统一六国,国家实行了“车同轨”的政策,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马车技术的发展,也明确区分了战争用马车、农业用马车以及帝王专用马车的不同特点。以帝王乘坐的马车为例,驾车时需要使用两根马策——即用来驱赶马匹的鞭子。不过,这些马策虽然在史料中有记载,但实物从未出土,专家们推测这些马策是由竹子制成的,因此在地下长时间保存的情况下,很难保持原貌。
长期以来,关于马策的谜团一直困扰着考古专家们,缺乏实物支撑之前,只能依靠历史记载进行猜测。然而,随着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出土,专家们似乎找到了破解这一谜团的“钥匙”。当时,专家们在陪葬坑中发现了已然破碎的铜车马,经过半个多月的细致清理,终于找齐了所有的铜车马碎片,并迅速将其送往研究所进行保护和修复。在这次发掘过程中,还有一根青铜制的杆子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起初,大家以为它是单独的陪葬品,但随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件铜车马,并且也发现了另一根青铜杆子,而且这根杆子正好位于铜马车的驾车位。经过比对,专家们意识到,这些青铜杆子与铜车马密切相关,它们可能就是铜马车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理过程中,专家们总共发现了三根类似的青铜杆子,它们的长度分别为74.5厘米、75.1厘米和81厘米,直径均为0.8厘米。虽然专家们对这些青铜杆的功能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兵器,但经过仔细研究后,他们发现这三根铜杆带有不规则的节纹,就像竹竿上的竹节一样。更让专家们疑惑的是,两根铜杆的一个端面是平整的,而另外一根铜杆的一端则带有锐利的钉子。正当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时,一名学者在史料中找到了线索。原来,《列子·道应训》中曾提到:“錣,马策端有利针,所以刺不前也。”
此时,专家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三根青铜杆子就是古代马策,其中带有尖锐钉子的铜杆被称作“錣”,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刺击不前进的马匹臀部。没有尖钉的铜杆显然就是用来直接抽打马匹,迫使它们前进。这一发现完全印证了史料中的记载:帝王驾车时,确实需要配备两根马策,一根带有钉子,一根则没有。此时,或许你会觉得,用尖钉来驱赶马匹显得十分残忍。确实,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显得十分残酷。然而,站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下来看,马夫若不能驱使马匹前行,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处死;而在战争中,如果无法让马匹快速奔跑,战败后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这种方法来迫使马匹前进。毕竟,在古代战场上,许多士兵和战马丧命,和它们相比,马策的使用无疑显得较为温和。
无论如何,专家们最终通过铜杆(铜马策)的发现,破解了历史上对马策的谜团。更有趣的是,“策”字的意义至今仍在延续,像“策马奔腾”、“策马扬鞭”和“鞭策”等词语,都有了引申的含义,表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通过秦始皇陵、铜车马以及马策的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秦朝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能够成功统一六国,绝不是偶然,而是因为每一个秦人都像被鞭策的马匹一样,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尽管秦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但它的强大以及对后世王朝的深远影响,依然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