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及秦始皇时,大家常常会惊叹于他统一六国的伟业,尤其是他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这些举措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秦始皇的伟大远不止于此。或许因为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探讨的事迹,许多人忽视了他还做了一件极为伟大的事情,那就是他创造了大量的人俑,这项创新有效地减少了古代帝王死后需要进行大量人牲陪葬的习俗。
回顾秦始皇之前的时代,历代的王侯贵族推行的祭祀制度往往充满了血腥与残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不妨从一尊商代的青铜甗说起。这尊青铜甗所盛放的并不是食物、佳酿,或是丝绸瓷器玉器,而是一具十五岁少女的头骨。正是这一枚头骨,揭示了商朝祭祀制度中最为血腥的一面……
这件青铜甗出土于上世纪末的考古工作中,地点是在著名的殷墟。殷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遗址,很多人都听说过。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数不胜数,几乎已经成为常见的考古发现,只有那些特别大的,或者有文字铭刻的青铜器,才会引起考古学者的特别关注。
因此,当考古学家们在1984年首次发现这尊青铜甗时,并未特别在意。即便青铜甗旁伴随着一颗人头,考古人员当时也仅仅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便认为这可能是后来的人的骨骼掉入坑中。毕竟,当时一起出土的,除了这颗头骨之外,还是更多的青铜器,他们更关注的是青铜器本身是否有更有价值的发现。
直到1999年,当考古学家们在殷墟再次发现类似的头骨时,才猛然意识到事情可能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两次头骨的出现,都伴随着青铜甗的出土。青铜甗,作为先秦时期常见的器物,通常用于盛放食物,类似于今天的炖锅。
这两次发现的头骨,只有头部,且都位于青铜甗的附近,仿佛这枚头骨曾被盛放在青铜甗中。考古学者们心中一惊:为何将头骨放入炖锅中?难道古人有食人之风?意识到事情不对后,他们立即将这颗头骨送往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很快,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这颗头骨确实经历过烹煮,钙质已经大部分流失。
这个发现足以令人震惊,但更令考古学家们惊讶的是,通过研究头骨的牙齿发育和磨损情况,发现这颗头骨的主人应该是一个约十五岁的少女。
商朝时期的血腥祭祀活动早有文献记载,但多是关于活人祭祀的报道。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祭祀习俗,会使得商朝人对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女施以如此狠毒的对待,甚至将其头颅煮食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相关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进一步追溯到这名少女的背景。令人震惊的是,这名少女并非本地人,而是来自安徽六安地区。结合当时商朝君王好战的背景,这名少女极有可能是某场战争中的俘虏,被带到安阳。
通过对她的牙齿状况的分析,学者们推测她生前常吃肉类食物,说明她生活的环境非常富足。因此,这名少女很可能是部落首领的女儿。商朝的社会等级非常严密,即使是祭祀活动,也通常是针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进行的。普通俘虏常常只是大规模的陪葬对象。
这也能解释为何在之前的发掘工作中,经过十多年才发现第二枚青铜甗中的头骨,因为这种祭祀显然是较高规格的,所用的祭品也是非同寻常的。用首领的女儿进行祭祀,显然是一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仪式。
那么,这名十五岁的少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根据资料和青铜甗出土地点的相关信息,考古学者认为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商朝的末期。那时,商朝王朝曾多次对六安地区发动战争,这名少女很可能就是在战斗中被俘的。
来到安阳后,商朝有一种习惯,在战争结束后会有斩杀敌方首领的仪式。常见的做法是将敌人首领的头颅砍下,并加以烹煮。考虑到这名少女年纪尚轻,她的死因或许并非单纯是战争后的仪式,毕竟商朝在祭祀祖先时,有时也会将活人和动物一同煮沸。
无论其原因如何,这名少女在未成年的时候便死于非命,且她的头颅被切割并煮熟。她的头颅,不仅揭示了商朝祭祀制度的血腥与残忍,也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种种祭祀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煮人祭祀的记载。
商朝祭祀中的最大规模活动之一,是“千人千牛”祭祀,记载中提到,商朝曾杀害上千人和千头牛,仅用四个字“千人千牛”来简略记录,简直让人毛骨悚然。除此之外,商朝人不仅有活人祭祀、活埋祭祀和煮人祭祀的习惯,还会对一些人进行宰割祭祀。
这些血腥残忍的祭祀方式,单从文字上看就让人不寒而栗。那时的商朝,正处于一种极端信奉神灵的社会,王权和巫师的命令几乎是无条件执行的。那个时代,人们缺乏足够的道德观念和生命价值的认知,在生存压力面前,常常选择通过牺牲来祈求更好的生活。虽然我们今天无法评判那时的行为对错,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原始时期的社会确实充满了恐怖和暴力。
商朝的祭祀制度,也深刻说明了“越原始越残忍”的现实。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智慧尚未发展,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模糊。动物出于生存本能,而人类则逐渐在智慧和文明中找到了区别的标志。正是这种智慧与文明,让人类摆脱了原始的束缚,建立了道德、羞耻和同理心,逐渐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前行,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