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建立察举制度,经由察举做官便成为士人入仕之正途。制度设立之初,权贵子弟固然可藉察举为进身之阶,平民布衣亦有迁擢晋升致位公相之机会。但是到了后来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门庶族在仕途上举步维艰,备受压抑,刘寔则是众多寒门中的一股清流。此人是三国后期第一谋士,能算出司马昭篡位却不说,活了91岁!
刘寔字子真,曹魏及西晋重臣、学者,祖籍山东齐河。刘寔是东汉济北惠王刘寿的后代,父亲刘广是斥丘县令。刘寔少年时贫苦,靠卖牛衣来养活自己。然而他好学,手里缠着绳子,口中还诵读着诗书。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知识广博,通晓古今,而他在做人方面更是令人钦佩,自身品德高洁,行为没有瑕玷。
地方上寻访孝廉,推举人才,他不屑一顾。为了积累经验,他到首都洛阳当了一个管经济事务的小吏,干得非常出色,最终得到了提拔,成为司马昭的心腹,然在这个时候官场的奢靡之风已然兴起了,大家争相比着谁家更加富有,生活更加奢侈,但是刘寔却是一个例外,幼年的经历,让他学会的是即使做官也要像平常人一样过日子。
刘寔始终如一日保持清廉作风。居住上没有府第宅院,所得到的俸禄,用于赡养帮助亲属故旧;大家都在不择手段、挖空心思地争抢着去当官,刘寔却写下《崇让论》,倡导大家要互相谦让,恪守儒家礼仪,每次回乡,乡人都用车拉着酒肉等候他。刘寔盛情难却,就与众人一同吃喝,然后退回剩余的食物。
景元四年,钟会、邓艾讨伐蜀国时,有客人问刘寔说:“两位将领能平定蜀国吗?”刘寔说:“必定能击破蜀国,然而都回不来了。”客人问其中的缘故,他笑着不说,结局正如刘寔所说的那样。蜀汉亡了,钟会阴谋当刘备第二,被司马昭的亲信解决,邓艾死于乱军之中。很多人对刘寔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精辟的推理。
首先,司马昭何等厉害,怎会不知道钟会有野心,他之所以放心授以兵权,只是用他的指挥才能,因人成事,同时也看准了功成之后,官兵急于衣锦还乡,不可能跟随钟会造反,更何况他对钟会造反早有准备。至于邓艾,素来与钟会不和,钟会一反,二人必然火拼,也是想得到的。这样算来,事情无论怎样发展,刘寔都是八面玲珑。理如此缜密,而又毫无破绽,刘寔也算得是一代奇人了
公元307年,晋惠帝驾崩,刘寔亲自驾着牛车,从山东老家出发,千里跋涉来到洛阳到晋惠帝陵墓前吊唁。还有这样的忠臣,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又授刘寔为太尉。刘寔推辞再三不被允许,刘寔一干又是两年,晋怀帝诏书这才起草诏书,放刘寔回乡继续为国效力,刘寔成为中国最早的顾问。
任其回家养老,一旦皇帝有事,再专门派人向他咨询,退休回家,俸禄依旧。这个时候,刘寔终于结束了自己几十年的宦海生涯,过上了清闲的日子,并在第二年,以九十一岁的高龄驾鹤西去。史书上对刘寔评价很高。《晋书》史臣曰:“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不若进不足而退有余也。魏舒、刘寔发虑精华,结绶登槐,览止成务。季和切问近对,当官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