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
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病榻上,太宗皇帝对身后的国家大事做完安排,如释重负,气息渐微。
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望着侍奉在旁的皇太子李治,声音微弱地说:“朕该走了,但想向你求一件东西……你啊,是个孝顺孩子,不会……不会不答应朕的。”
李治一听垂危的父亲居然说出个“求”字,吓坏了。他泪流满面,凑近身旁,将耳朵贴到父亲嘴边,只听父亲用尽最后的力气吐出两个字:“
《兰亭》
……”
李治明白,父亲临终之际念念不忘,甚至想带到坟墓里去陪伴他的这件东西,
就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
。
按理说,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书法数量也不算少,为什么他特别钟爱这件《兰亭序》呢?
这还要从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故事说起。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按照当时的风俗,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子弟等四十一个人,来到会稽山阴兰亭的溪水边举行“修禊”——一种祛除不祥的活动。
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大家把盛满酒的杯盏放在水面上漂流,流到谁的面前,便由谁饮酒作诗。就这样,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也作了许多诗,还打算把这些诗编成一本《兰亭诗集》。
诗集的序言由谁来写呢?
众人一致认为,大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的
王羲之是最合适的人选
。
此时王羲之已经喝得微醉,得到众人推举,兴致大发,略作构思,便拿起一支鼠须笔,在洁白绵密的蚕茧纸上挥毫作书,
写下了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
这幅《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的状态下乘兴写成的,据说王羲之酒醒以后,又重写了很多次,却再也没有比得上这一幅的,可谓书圣的神来之笔。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唐太宗为什么那么看重《兰亭序》了。
那么王羲之这幅难得的墨宝,又是怎么到了唐太宗手上的呢?
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传奇的,是唐人何延之在《兰亭记》这篇文章中记载的“
萧翼赚兰亭
”的故事。
“萧翼赚兰亭”的“赚”是哄骗、骗取的意思,说起来,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
手段可不怎么光彩
。
当初《兰亭序》在王家代代相传,隋唐之际,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大书法家智永禅师
的手中。智永禅师过世后,又把《兰亭序》托付给了他的弟子
辩才和尚
。
唐太宗痴迷王羲之的书法,
可以说是书圣王羲之的“铁粉”,生前不仅广为收罗其书法,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由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他
即位以后,依靠皇权的力量,几乎把全国范围内王羲之的书法遗迹全都搜集到了皇宫内府,却唯独不见这幅最著名的《兰亭序》。
所有线索都指向了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和尚。可是唐太宗三番五次地召辩才入宫询问,辩才都坚称《兰亭序》不在自己手里。
唐太宗李世民是什么人?18岁起兵,打出大唐天下的一代雄主,现在得不到《兰亭序》,岂肯善罢甘休?眼看来硬的不行,他就改变策略,谋求智取。
这时宰相
房玄龄
向他推荐了一个人——监察御史萧翼。说这萧翼乃是南朝梁元帝的曾孙,有世家贵族的儒雅气质,见识多、才艺广、有权谋,绝对堪当此任。
于是唐太宗交给萧翼几幅王羲之书帖,要他逐步获取辩才和尚的信任,找机会得到《兰亭序》。
经过一番准备,萧翼装扮成一个潦倒的书生,来到辩才和尚所在的寺庙,假装观看壁画,引起了辩才的注意。
辩才这时候已经80多岁了,学问广博,琴棋书画无不精妙,果然,两人一聊就很投缘。
辩才邀请萧翼住进僧房,一起下棋、抚琴、谈论文史,越谈越高兴,通宵不眠,相见恨晚。第二天天亮临走的时候,辩才还意犹未尽,叮嘱萧翼有空再来。
这样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好友。
有一天,萧翼拿出
曾祖父梁元帝的《职贡图》
给辩才看,又颇为得意地把唐太宗交给他的几件王羲之书帖拿给辩才欣赏,故意要激起他的好胜心。
果然,辩才看后一笑说:“这确实是王羲之的墨迹,不过还不够尽善尽美。贫僧有件珍品,那才叫非同寻常。”萧翼忙问是什么。辩才答道:“兰亭!”
萧翼假装不屑地说:“经过多年战乱,这世上早就没有《兰亭》的真迹了,大师您那件也一定是伪作吧!”辩才不服气地说:“此乃智永禅师临终托付,岂会有假?明天你就可以看到。”
第二天,萧翼应约来到寺里。辩才和尚支开外人,搭起梯子,从屋梁暗设的机关中取下了珍藏多年的《兰亭序》真迹。
萧翼看完,故意表现得毫不在意,坚持说这件《兰亭序》不是真迹,惹得辩才跟他辩论了很久。
不过如此一来,老和尚也就放松了警惕,索性把这件《兰亭序》放在案头,时常临习。弟子和童仆们也都把萧翼当熟人,对他丝毫没有防备。
后来,辩才有事儿外出几天,萧翼抓住这个机会,假装来拿忘在辩才房中的东西,顺手牵羊,带走了《兰亭序》。
唐太宗终于如愿以偿,而那位可怜的辩才和尚得知真相,气得当场晕倒,又因为年事已高,一年多以后就去世了。
就这样,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真迹带进了坟墓,陪葬在昭陵。
可这样一来,后人不就永远都见不到《兰亭序》的真颜了吗?
幸好唐太宗在生前做了准备,让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以及宫廷拓书人冯承素、赵模等人对《兰亭序》进行了临写和摹拓,制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兰亭序》摹本。这等于用当时顶级的技术,对《兰亭序》做了神形兼备的复制(图2)。
这批摹本有些在后世还一直流传着,到了清代,都归入了皇宫内府。
后来乾隆皇帝就把存世的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墨迹,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写的《兰亭诗》,再加上乾隆自己临摹的《兰亭序》等一共八件兰亭主题的书法作品存放在这件紫檀木雕插屏后的小抽屉里。
乾隆还命人把这八件作品刻在了圆明园的八根石柱上,叫作
“兰亭八柱”
,
这八件书法作品也就被合称为“
兰亭八柱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