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时候,毛主席都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率作用。公务活动中,他更是注意树立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革命形象。
1940年秋季的一天,延安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大清早就来到学院,准备接待即将来学院作报告的毛主席。同时,派人去看看邓力群等同志出发了没有。
建国后的张启龙同志(图像)
昨天,两位学院领导已经安排邓力群等四位同志,早早地前往杨家岭迎接毛主席。从马列学院到毛主席的住地,大约有十里路,中间隔着延水河。
不等领导催促,邓力群等人已经简单地用了早饭,急匆匆地向着杨家岭出发了。他们一行赶到延水河边,刚走上小桥,就发现毛主席出现在了小桥的另一端。
没等邓力群他们打招呼,也发现了他们的毛主席已摆动着右手,大声问道:“力群同志,你们几个风风火火地干什么去呀?”
邓力群向前紧走了几步,来到毛主席近前,回道:“主席,学院的领导派我们去接您。”
建国后的邓力群同志(图像)
毛主席听后,停下脚步,左手掐在腰间,右手指着自己,诙谐地反问道:“接我?是怕我忘了今天的报告会吗?你们放心好了,学院给我的任务,我当成了头等大事,是不会忘记的!”
邓力群见毛主席如此说,就赶紧解释道:“主席,不是,学院怎么会担心您忘了报告会呢?我们几个确实是奉命接您的。不过,我们行动得有点晚了,还请您见谅。”
这时,毛主席的眉头一皱,随之又微笑着对他们说:“嗷,原来是这个样子。不过,我’远远迢迢’地来给你们作报告,为你们服务,你们只来四个人迎接,这怎么能行呢?”
说到这里,毛主席环顾了一下四周,又看了看有些发懵的邓力群他们,口气幽默而又不失认真地继续说道:“来四个人也就罢了,可你们的轿子呢?你们该让我享受一下四人抬的轿子的待遇。
与邓力群等交谈的毛主席(图像)
我看,这回你们可能没有想到,就算了。不过,下回呀,你们跟学院的领导说一说,再加上四个同志,用八抬大轿迎接我。那时,我才又体面又威风呢!
到时,要是再安排几个人鸣锣开道,几个人摇旗呐喊,那样就会更壮观、更有声势!你们认为怎么样啊?”
邓力群他们听到这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瞬间回过味来:毛主席是在开玩笑,是在婉转地批评他们的做法。于是,他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毛主席也笑了,并一个劲地摇动着右手说:“如果真那么做了,那才不像话呢!封建王朝的帝王出行乘龙辇,官僚们出门坐大轿,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威风得很。
反对官僚习气的毛主席(图像)
可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是帝王将相,不是欺压人民的反动派,是讲革命的。既然要革命,那就绝对不能沾染那些官僚习气!
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不过十里、八里的路程。相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这几步路算得了什么?再说,这条路我熟得很,哪里需要接接送送呢?
同志们,作为马列主义者,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全新的风气,创设我们的延安作风。用我们的艰苦奋斗、务实向上、朴素勤奋的延安作风,打败一切满身官僚作风的反动派,以拯救我们的国家、民族!”
随后,毛主席与邓力群他们边交谈,边向马列学院走去。
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是如此对待自己的出行。新中国建立,各方面的条件好起来后,毛主席依然十分注意简约出行。
当时,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毛主席外出参加活动、考察工作,他的坐车前面应该有开道车,后面应该有随从护卫的车。
毛主席乘车出行(图像)
实际上,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如果是不离开北京市区,到比较近的地点,国务缠身的毛主席,总是提前明确告知有关工作人员,只可动用他乘坐的一辆车,无需前导、后卫。
有时,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坐自己的专车,而是与其他领导人一起,乘坐大轿子前往目的地。
如果是到北京郊区视察工作,要想多派车,必须经过毛主席的应允。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往往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强烈要求,又考虑到他们的责任所在,勉强同意增加一辆随行的护卫车而已。
离开北京,乘坐专列到外地巡视工作时,毛主席从来不带车,只带着司机。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干脆连司机也不带了。
毛主席在专列上办公、餐饮、休息,也常常接见地方领导。若需要到乡村、进厂矿时,毛主席就用地方上的车辆;或者跟地方上的领导们同乘一辆车;或者根据情况,徒步前往。
徒步行走中的毛主席(图像)
总之,不论什么时期,毛主席出行,历来本着轻车简从,从不讲排场、兴师动众。
主要参考文献:《跟随毛泽东纪事》、《中南海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