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国军决定派出考察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机械化装备。并于11月通过香港怡和洋行从英国购买了32辆维克斯战车以及一批摩托车编成了战车营。1937年初,从德国订购的17辆1号A型战车(也称克虏伯式)和12辆毫须式装甲车运到南京,战车营也正式扩编为陆军装甲兵团。
装甲兵团团长为杜聿明,战斗编制为:战车营(1连16辆辆维克斯火炮战车、2连16辆维克斯水陆战车、3连17辆克虏伯战车),搜索营(1连三轮摩托车36辆、2连春达普二轮摩托车36辆、3连装甲车12辆)、战防炮营(1、2、3连各6门37mm战防炮,4连6门47mm北禄式战防炮)。
由于国军装甲兵团编成不久,战车兵没有实战经验,在淞沪会战当中,由于步坦协同出现很大问题。比如在进攻汇山码头的战斗中,战车往往能突入日军阵地,但由于炮火封锁没有步兵跟不上,突围日军阵地的战车只能白白损失。在淞沪会战当中,国军的维克斯士战车面对日军94式超轻型战车占据优势,不但未打出效果,在上海参战月余,人员伤亡达五分之三。
装甲兵团从上海撤退,一部撤到南京。日军向南京追击时,何应钦召见杜聿明表示要将全部德国战车留下来保卫南京。杜聿明认为:“德国战车有枪无炮,威力不大,在南京河流错综的地带作战,性能也不合适。不如留下英国的水陆两用战车和炮战车,有枪有炮,又可以水陆两用,适合南京附近作战。必要时还可以横渡长江,退往江北。”何应钦表示,委员长决定死守南京,应照令将德国战车留下。
克虏伯式战车是德国在撕毁凡尔赛条约后设计制造的首款试验性战车。战车可以乘坐2人,重达5.4吨,最高时速37公里,续航达200公里,配备2挺7.92毫米机枪。性能上与日军战车相比并不落下风。但正如杜聿明所说,这些德国战车并不适合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地区作战,这一点在演练当中就已经体现出来。因为它的履带接地面积很小,很容易陷入水田淤泥中。而且因为诱导齿轮太低,行驶过程中容易卷入泥草混合物,导致履带脱离。
既然上峰有令,那就只能遵令执行,杜聿明留下战车3连和17辆德国战车。12月4日,南京卫戍司令部把战车3连和战防炮营一个排编为司令部直属战炮分队。5日部分战车被派往方山和淳化镇方向协助友军战斗,当天下午300多步兵协同3辆战车向日军发起反击,战车试图绕到日军后方袭击其指挥所,但被日军山炮击退。这次战斗中击毁了日本记者访问团的一辆吉普车,让日军十分恼火。
日军步兵36联队战斗详报中记录了这次战斗:
下午5时左右,约三百名敌军跟随在三辆战车的后面,沿着道路向我反击,联队长立刻命令配属的第一独立机关枪大队攻击敌人,迫使敌人向北侧山地溃逃。接着,我凭借山炮的炮击,击退了企图突进到我联队后方的敌战车。
但随后,中国军队又组织200多人协同3辆战车向日军发起反击。这次日军已有准备,派出独立机关枪第一大队和山炮第九联队反击,3辆战车在战斗中陆续被日军炮火击毁。其中有一辆编号312的战车先被击坏,但友军未加掩护立即撤走了,这时日军也追上来了。战车上的两位战士觉得继续留在车上肯定会被活捉,下车逃命又觉得耻辱,干脆就埋伏在战车内“与车共存亡”好了。
追上来的日军果然没有打扫战场,而是继续向南京方向追击。中间有一个日军步兵大队路过,两人觉得这是打击敌人的最佳机会,于是趁着夜色悄悄地将机关枪从战车转塔两侧伸出。大喊一声:“他妈的,老子一个换你几十个!”随即机关枪猛烈向日军射击,当场将几十名日军射翻在地。这队日军也立即向战车还击,但他们仅有步兵武器,未携带炮火,无法对战车造成威胁。
两人打打停停,一直到战车内的子弹打光,击毙日军数十人。这时天色已黑,两人觉得已经够本,打算丢弃战车撤退。但在两人跳出战车没走多远就被日军发现,其中一人在途中牺牲。其他战车也参与过几次战斗,但国军步坦协同仍不熟练,加上日军有炮火优势,战车连只能撤回城内。
12日,日军突破南京中华门阵地,战车连由于无人指挥,也联系不上卫戍司令部,于是决定先行撤退过江,以保全装备。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两条木拖船将战车装上船,又找来一辆小火轮,想拖着战车过江。但刚一启动,负责下关戒严的36师官兵赶到不允许渡江,争执之中36师士兵将牵引绳砍断。运载战车的木船没有动力,随着江水飘向下游,最终被日军缴获。就这样,从德国购买的17辆战车在南京保卫战当中全部丢失。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使用的德国战车对于日军来说仍然有研究价值,日军也一直想弄到一辆。此次南京保卫战,日军将缴获的部分战车运回国内, 对民众展示,宣传战果。有的被拿去研究,也有的被日军修复后用于中国战场。
杜聿明自渡江以后便跟留守在南京城内的战车连失去联系,在得到南京沦陷的消息后,他认为这连都牺牲了。但没过几天,战车连的士兵陆续逃回,向他汇报了战斗经过。其中一位就是在312战车中阻击日军的士兵,他的故事太有传奇性和主角光环,以当时的情况来判断,遇到此类情况不逃走就算英雄了,何况还能埋伏下来击毙数十日军。杜聿明内心是对此怀疑的,他对该士兵只是做了口头表扬。
一直到2年后的1939年底,杜聿明参加昆仑关战役,在12月30日的反击当中,国军歼灭了日军将近一个旅团,并缴获了一批日军文件。其中有一本叫做《皇风万里》的小册子引起了杜聿明的注意,他翻开看了看,内容描述了日军在南京战斗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有一段正好谈到由于未及时打扫战场,被一辆击毁的战车埋伏阻击,造成了重大伤亡。
这时候,杜聿明才意识到此前那个士兵说的情况是真实的。在当时国军全线溃退的情况下,有这样的勇气和战果,如果报上去升官、奖励是肯定的,也许还能获得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杜聿明有些自责,没有相信部下的汇报。他急忙让副官去把那位战士找过来,但遗憾的是,这位战士已经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了。
后来电影《南京!南京!》当中也引用这个战斗片段进行改编,很好地对历史进行了还原。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这位英雄的名字未被记录。在漫长的抗日战争期间,像这样牺牲的无名英雄可能数不胜数,正是这些先烈用热血孕育出我们今天这样强大的国家。我们没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不能再忘记这段历史。
参考资料:
1、《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杜聿明;
2、《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6册 日军文献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