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眼看着新中国首次的军衔评定工作即将进入收尾阶段,可是刘子奇的级别却成了让所有人都头疼的事情。
单就资历来看,刘子奇1927年就参加革命,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晋成为师长,为革命各阶段的胜利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完全可以评定为中将级别。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他1930年就已经是师长级别,可是今后2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是师长的职位,没有任何的晋升,所以按照官职来看的话只能评定为少将军衔。
纠结几天之后,罗荣恒还是决定听取一下当事人的意见,特意找到刘子奇询问他想要什么样的官职。
刘子奇会给出什么样的回答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20年一直在师长位子上徘徊?罗罗荣恒最后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30岁的师长
刘子奇出生在湖南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帮着父母干农活,等长大一点就开始跟着附近的老师傅学习手艺,帮忙补贴家用。
在他十五岁那年,父母托关系将他弄到湖南当地织布厂当工人。
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工人虽然不用像农民一样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但是他们却被资本家用各种理由剥削,不但要加班加点的干活,就连工资也是经常拖欠不给。
这一切都让年少的刘子奇有了反抗的心理,但是从小到大的环境和周围人习以为常的状态却让他始终都不敢迈出这一步,直到1927年红军路过湖南的时候,刘子奇才正式决定加入红军的队伍。
那天,刘子奇回到家里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家里没有一个人是同意的。
革命需要有人当兵打仗,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真的落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为人父母的难免会不舍得,刘母直接哭红了眼,刘父吸着旱烟很久没有说话。
等到第二天天亮,刘子奇刚起来就看见父亲站在屋门口,看着他放在床上的包裹,低声问道:“必须要走吗?”
这是刘子奇记忆里,父亲第一次用这种温柔又带着期待的语气和他说话,他不忍心拒绝,但又不得不开口说道:“要走的,从当初到厂子里听到共产主义我就想走了,这次好不容易等到红军来这,这是我唯一的机会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刘子奇就转身拿起包走了出去。
看着母亲紧闭的房门和背对着自己的父亲,刘子奇跪在院子里磕了三个响头之后就离开了家,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找红军所在地。
从那之后,刘子奇就一直留在浏阳工作,先后担任游击队队长和农民自卫军指挥等职位,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敢打敢拼的气势,李子奇很快就获得组织上的重用。
1930年,刘子奇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一路晋升为师长,成为红军队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年7月,刘子奇接到命令,组织上要求把他们尽快配合红3军团攻克长沙,打破敌人对红军的封锁圈。
接到命令之后,刘子奇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带领部队赶赴预计汇合地点,帮着制定一系列的作战计划。
考虑到这次作战的最终目的是掩护大军渡过浏阳河,而刘子奇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他手底下的士兵也是常年活动在浏阳河附近的战场,所以刘子奇主动提出担任先头部队,为大军开路。
经过激烈的冲杀之后,他们成功在27日的晚上拿下长沙城,一举捣毁国民党的政府机构,快速推行土地改革等措施。
可惜的是,还不等刘子奇他们将土改政策全部推行开来,就接到了何键带着大军反攻的消息,他们只好主动撤离长沙,赶到永和市与红1军团汇合。
这次攻克长沙作战,虽然最后大军主动撤出,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明显的,至少让长沙城内的百姓意识到红军是一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队伍,10余万群众自发欢迎红军进城的机会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刘子奇在这中间起到的重要作用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红3军团和红1军团合并之后,刘子奇的能力更是被更多人知道。
就在所有人都等着刘子奇高升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导致他今后20年一直在师长的位置上徘徊不前。
20年的师长
“你考虑清楚了吗?确定要这样做?”
在两军团合并之后不久,刘子奇就直接找到红一方面军的组织部,主动要求到随营学校进行深入学习。
原来自从长沙战役之后,刘子奇就意识到自己和那些有知识的士兵之间的差距,虽然说实战中总结经验,可是经过系统学习的士兵确实会比他这样的大老粗接受能力强,也能更好地带领队伍打胜仗。
现在两个军团已经合并,队伍里也有更优秀的人补充进来,不如就趁着这个将位置让给更有能力的人,他也可以趁机学习一些先进的知识,更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
早在这几天的思考中,刘子奇就已经想明白了,他也知道领导这样问的意思是什么,因为随营学校里大多都是刚参军的新士兵,如果他真的决定去随营学校,那么他现在的师长一职就要被其他人代替。
但是刘子奇没有任何犹豫,他直接开口说道:“报告首长,我是认真的,希望组织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看着刘子奇坚定的态度,最终组织部批准了他的申请,而刘子奇也从此刻开始从师长一职成为随营学校里一名普通的学员。
毕业之后,刘子奇直接担任红军独立 5师13团的政治委员,并且兼任团长一职。
很多得知刘子奇经历的人都好奇地问他有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毕竟当初要不是他主动要求到学校学习,不说立功升职,就是原来的师长都比现在团长一职高。
对此,刘子奇只是笑着答道:“后悔什么?在哪里都是为人民打仗,我是去学习先进的马克思文化,又不是犯错被降职的。只要能继续参加革命,别说是团长,就是重新回到士兵我都愿意。”
从这之后,再也没有人拿这种事情去问刘子奇,而刘子奇在学校深造的成果也很快就体现了出来。
1932年 9月2日,红6军团在进军广西的时候,遭到桂军主力的追击。
为了尽快摆脱敌军,团部命令刘子奇留下来阻击桂军,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
那天下午,桂军联合附近的另一支部队,对前面的红军进行猛烈攻击,他们甚至特意从其他部队调来3架飞机,准备从空中施压,将刘子奇他们一次性击溃。
但是早在他们发起总攻之前,刘子奇就已经命令部队找寻掩体,利用当地山多的地形,与其展开游击战,大挫敌军士气。
只用这一仗,刘子奇就充分体现了他当初选择的争取性,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知道在学校里究竟学到了什么。
打退敌人之后,刘子奇来不及歇息,就立刻带着部队赶上前方大军。
正所谓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半年后,刘子奇有成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回到师长的位置,并且还兼任湘赣分区的指挥官,这是对他实力的最佳认证。
在湘赣工作的这段时间,刘子奇充分利用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为部队上下开展免费讲座,先后建立郭亮、永保、桑植、龙山四个县的苏维埃政权,调动当地百姓的积极性,组织和敌军长达数年的游击战争。
只不过很可惜的是,虽然后来刘子奇的职位有过多次变动,可是最终都是在师长一职徘徊不前。
从反围剿战斗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刘子奇在每一次的战斗中都是身先士卒,可是因为红军中优秀的将领实在太多,以至于他的才华被埋没起来,所以直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刘子奇依然还是师长。
师长的抉择
1952年7月,因为党中央对军队的进一步部署安排,刘子奇被调到广州担任副司令员一职。
也正是在这段期间,在彭德怀司令的提议之下,中央决定在解放军内部实行军衔制度,并且任命彭德怀为这次军衔评定的负责人。
但是因为我国的军人实在太多,只开国上将就有57个人,再加上当时忙于朝鲜战争分身乏术,所以彭德怀特意任命罗荣恒负责中将到少将军衔的评定。
接到这个任命之后,罗荣恒立刻打起了百分之百的精神,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的军衔授予工作,不仅是为了方便军队的管理正规化,更是有着嘉奖那些在革命战斗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士兵。
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罗荣恒带领工作小组将所有参选评定人员的资料反复研究很多遍,根据资历和职位两个基本原则进行一次次反复商量比对。
耗时一年多的时间,军衔评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可是刘子奇的军衔却始终都是困扰他们最大的难题。
单就资历而言,刘少奇是当之无愧的中将,但是如果就职位来说的话,他就只能算得上是少将军衔,这是之前的评定工作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所以他们只能将这个问题一拖再拖。
可是现在军衔授予仪式已经在慢地准备起来,场地和日期都已经准备妥当,他们必须尽快将最终名单交上去,但是刘子奇的军衔却一直都没能定下来。
纠结几天过后,罗荣恒还是决定听一听本人的意见。
他特意挑一天时间去了刘子奇的住处,但是话到嘴边,他却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最终还是在刘子奇的追问下才将实际情况说出来。
最后,罗荣恒看着刘子奇认真地说道:“我想来听听你的意见,看看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想法。”
刘子奇听完之后反而放松下来,他笑着说道:“你苦着脸走进来,我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呢。这件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考虑这么多,一切根据组织上的政策来就好。”
看着刘子奇脸上的笑意,罗荣恒才放松下来,和刘子奇聊了一会儿后才起身离开。
第二天,罗荣恒就将最终名单报了上去,而这份名单很快就通过组织上的审核。
1955年9月27日下午五点,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新中国首次军衔授予仪式正式召开,刘子奇和同样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解放军战士,共计798人也在同一天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他们所作贡献的最高肯定。
仪式结束之后,刘子奇刘立刻回到广东,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在他心里这次军衔授予是组织上对他多年工作的肯定和奖励,他不辜负这份肯定,要对得起这份奖励,他要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为人民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