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纳的离开,似乎有些突如其来,但又好像注定已久。曾经的红牛车队,这支前世界冠军的强队,究竟将会走向何方?去年,霍纳经历了一连串的危机:年初,他遭遇一名女员工指控性骚扰及胁迫性控制,接着公司内部纷争不断,甚至连老维斯塔潘也公开要求他下课。但他依旧顽强地挺过了这些困境。然而,英国大奖赛过后的第三天,他还是被撤销了车队运营职责。
回顾F1长达75年的历史,在前三十年,许多车队的管理者兼拥有者,例如恩佐·法拉利、弗兰克·威廉姆斯、布鲁斯·迈凯伦等,都身兼数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制造商的加入和商业利益的开发,车队逐渐被大企业收购,不再是家族企业。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公司所有制和汇报结构的变化,车队领队的角色开始由职业经理人担任。梅赛德斯的沃尔夫是个例外,他不仅是领队,还是车队三位股东之一,车队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的利益。
迈凯伦的历史实际上早已暗示了霍纳的未来。1980年代初,罗恩·丹尼斯通过赞助商将车队与组织合并,并通过改革获得车队控制权,成功吸引顶尖车手和技术人员,拓展了商业领域。那个年代,迈凯伦几乎垄断了赛道。21世纪初,丹尼斯又培养了哈基宁和汉密尔顿这两位世界冠军。然而,2017年,经过几季的失败后,他最终被股东们逐出集团。
霍纳心中必定有一个“丹尼斯式”的目标,但他面临的却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障碍——红牛赛车顾问马尔科。作为奥地利红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及迪特里希·马特希茨的亲信,马尔科不仅是老板的耳目,而且在团队事务上拥有极高的权力。去年霍纳遇到危机,表面上是行为不端的指控,实则与2022年10月美国大奖赛前马特希茨的去世有关,这一变故引发了长久埋藏的权力斗争。
在这一动荡时期,霍纳得到了泰国许氏家族的大力支持。许氏家族掌控奥地利红牛公司51%的股份,而马特希茨的儿子马克拥有49%的股份。霍纳站在许氏家族一边,而维斯塔潘父子与马尔科则站在奥地利红牛势力一方,这使得双方的对峙变得异常微妙。
然而,霍纳并未能遏制车队的动荡,反而在不安定气氛中,车队骨干开始相继离开。去年1月,首席设计师马歇尔转投迈凯伦。四个月后,红牛的首席技术官纽维也宣布离开。随后的竞技总监维特利也确认前往索伯车队,明年更名为奥迪担任领队。连策略主管库尔特尼也加入了迈凯伦。
尽管维斯塔潘成功卫冕车手世界冠军,但自纽维公开离开的决定后,红牛的赛道表现急剧下滑。从去年西班牙大奖赛到今年英国大奖赛,红牛在26场比赛中仅赢得四场胜利,其中两场是在维斯塔潘四度夺冠后。形势不言而喻,红牛若不尽快解决赛车问题,前景将愈加堪忧。
本赛季以来,迈凯伦表现出色,第二个红牛时代的终结似乎已经成定局。霍纳在选择第二车手时的决策,也令人难以理解。让劳森替换佩雷兹的决定显然失败了,而新西兰车手仅两场比赛后便被角田取代,未能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看似一再尝试同样的做法,却期待不同的结果,这显然不是一个拥有辉煌成绩的管理者应该做出的选择。业内人士指出,霍纳过度亲自参与新的动力单元项目、管理工厂、插手技术部门等事务,导致工作负担过重,出现了严重的疏漏。
如今,许氏家族显然已改变立场。当所有为恢复车队竞争力的举措都未能成功,骨干成员纷纷离开,车队的表现不佳,且当家车手公开表达不满时,霍纳的支持显然也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