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隋朝也是一个繁荣富庶的强大帝国。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社会稳定,民生富庶,国势日隆,史称“开皇之治”。
可以说,没有隋朝奠定的制度框架和国家规模,就没有后来那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盛世唐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百年老店的姿态高调开局的朝代,却仅存在了三十七年,便葬送在隋炀帝杨广的手上。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杨广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二代。他不但从小天赋异禀,拥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而且谦恭克己,勤勉自律,在道德上毫无瑕疵;成年后,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表现更是出类拔萃。
所以,早在年轻时代,杨广就是杨坚夫妇心目中最优秀的儿子,也是帝国臣民心目中最贤明的皇子。正因为此,身为次子的杨广才能打破“嫡长继承制”原则,成功夺取长子杨勇的储君之位,进而登基为帝。
然而,看上去如此优秀的杨广,最终却把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自己也以暴君之名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究其原因,并不在于杨广无能,恰恰相反,而是——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过自负了!
出于这种自负,杨广坚信,在继承杨坚留下的雄厚国力的基础上,自己一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缔造一份彪炳千秋的皇皇帝业。
为了尽快完成这份“大业”,杨广刚一登上帝位,就迫不及待地迈开了大兴土木和盲目扩张的步伐。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杨广就倾尽国力开始了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设,如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驰道、筑长城、盖行宫、造龙舟等。
与此同时,杨广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展开了一连串对外扩张和强势外交:先是宣威突厥,击破契丹,征服吐谷浑,控制西域;继而经略海外,各国纷纷承认隋朝的宗主国地位,并且遣使入朝,称臣纳贡。
到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随着各项工程的竣工和周边诸国的归附,一幅名叫“大业”的盛世蓝图仿佛已经完美地展现在杨广面前。
然而,在杨广看来,这张蓝图还不够完美,因为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斑点——高丽。
高丽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于西汉末期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一直以来,高丽表面上向隋朝称臣,实则常怀叵测之心。
开皇十八年,高丽就曾“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进犯辽西,并暗中联络东突厥,企图共同对抗隋朝。
隋文帝闻讯大怒,立即征调水陆大军三十万讨伐高丽,不料行至中途,陆军便遭遇洪水和瘟疫,水军也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只大量沉没。大军被迫班师,回到长安时,伤亡人数竟达十之八九。
从此,高丽就成了隋朝君臣无法忘却的一块心病。
大业三年,杨广北巡,恰好在东突厥启民可汗的王庭遇见高丽使者。杨广当即命其转告高丽王高元,让他入朝觐见,否则将亲往其国“巡视”。
可是,面对杨广的威逼恐吓,高元却置若罔闻。杨广勃然大怒,随即开始扩充军备,准备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事后来看,正是这场战争最终拖垮了隋朝。
因为,自从杨广即位以来,系列大型工程和连续对外扩张已经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国力,长年被征发徭役的老百姓更是不堪重负。此时的隋帝国已然民生凋敝、饥荒四起,各种社会危机正在急剧酝酿,随时可能爆发。
然而,极度自负、好大喜功的杨广却对此视若无睹,执意发布了东征高丽的战争动员令。
于是,隋朝覆亡的悲剧就此注定。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三,杨广亲自率领一支100多万的空前庞大的远征军,从蓟城正式开拔。杨广本以为,投入如此浩大的兵力,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踏平高丽。
然而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却以惨败告终。大业八年七月,神情恍惚的杨广默默登上龙辇,从涿郡启程南返。一直到车驾返抵洛阳,杨广始终一言不发。
曾经活力四射、阳光灿烂的杨广,如今仿佛变成了霜打的茄子。人们看见杨广脸上写满了困惑与哀伤,那是一个骄傲帝王遽然遭受重创后暴露出来的真实内心。
也许,命运之神正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往这位骄狂自负的帝王身上注入一些必要的抗挫折能力,让他学会以一种成熟而理性的姿态面对人生,同时拯救这个危机四伏的庞大帝国。
然而,命运之神很快就发现他失望了,忠于杨广的臣民们也很快就失望了。短短半年后,杨广决定二征高句丽,就算“拔山移海”也在所不惜。
皇帝是不是疯了?面对诏令,隋朝的各级官吏和老百姓们不约而同地在心里说。
这场倾尽全国之力、竭尽天下之财的战争刚刚遭遇惨败,数十万帝国将士刚刚捐躯沙场,数百万民众因为这场战争濒临破产和死亡的边缘,而这个疯狂的皇帝竟然不顾这一切,还想让悲剧重演?
人民愤怒了。
各地纷纷拉旗造反,如王薄、刘霸道、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按照杨广对历史的领悟,几百年来的中国政治一直是门阀世族玩的游戏。正所谓“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从来只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泥腿子们只是这场游戏中无足轻重的配角,或者纯粹就是跑跑龙套而已,绝对成不了气候。
所以,在杨广看来,所谓的叛乱只不过是一些穷疯了的暴民在聚众抢劫而已,等他灭了该死的高丽,回头再来收拾这些小毛贼也为时不晚。
然而,二征高句丽仍然失败了。东征高丽成了杨广生命中最可怕的一场噩梦。
连续两年,发兵两百多万,耗费资财无数,国库为之一空,天下萧然,民生凋敝,可换来了什么呢?
换来的只有——盗贼成群,烽烟遍地,世家大族离心离德,整个帝国伤痕累累。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杨广百思不得其解。是要坦然承认失败,从此把目光转向国内,发愤图强收拾烂摊子,还是要再接再厉、愈挫愈勇,不灭高丽誓不罢休?
杨广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要整兵再战,三征高丽!
此前的两次大战固然拖垮了隋帝国,可同时也让小小的高丽元气尽丧。面对卷土重来的隋朝水陆大军,高丽王高元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只好低头妥协。
只要能让高丽臣服,只要能把丢掉的面子捞回来,杨广就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了。
大业十二年,四方叛乱愈演愈烈,隋朝的文武百官都对此心知肚明,却无人敢言。因为,杨广宁可相信天下无贼。不是不相信而是选择了不愿相信。
公元617年,大隋帝国山河裂变、乾坤倒转,一个又一个乱世英雄争先恐后地浮出了历史水面。大业十三年,大隋帝国已经风雨飘摇,迷失的隋鹿正在等待着新的主人。
这一年五月,一个拥兵一方、实力雄厚的封疆大吏,在耐心地蛰伏数年,冷静地纵观天下大势之后,终于缓慢而坚定地出手了。
他,就是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