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不要看错了,不是李渊,跟唐高祖李渊不是一个人,虽然名字都有一个渊字。
虽说姓刘,刘渊却并不是汉人,而是匈奴人,为啥姓刘呢?刘渊是匈奴王室后代,在汉代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逐渐南迁,跟汉朝皇室结亲,从此就冒充自己姓刘,当时汉朝是刘氏天下嘛。
一、少年刘渊
刘渊,字元海,出身于南匈奴的图各部落,因为该部落自刘邦以来长期与汉朝皇室通婚,同时兼具汉朝皇室和匈奴贵族的血统,匈奴以母为贵,采用了母姓改为刘姓。
刘渊从小十分聪明,爱学习,熟读各种书籍,比如《春秋》《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史记》等历史典籍都学习过。不仅如此,他还保留了匈奴人的本性,臂力惊人,善于骑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二、作为人质,郁郁寡欢
在司马昭专政期间,刘渊作为南匈奴的人质留在了洛阳,司马昭对其十分优待。
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后,王浑非常看好刘渊,被刘渊的人品和才干所折服(真相可能是刘渊给王浑送礼,哈哈),向司马炎推荐了刘渊。
司马炎召见刘渊后,一番交谈下来,发现他果然是个人才,文才武略都不错,论起兵法也头头是道,想要重用他去讨伐东吴。
刘渊心想:“终于有我出头之日了”,但乐极生悲,孔恂和杨珧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由,担心对刘渊委以重任灭掉东吴,他肯定会在东吴反叛自立,司马炎一番思索觉得有道理,这么厉害的人物到时候更难收拾。
鲜卑人秃发树机能造反,李熹建议任用刘渊讨伐,刘渊暗自欣喜,孔恂又站出来了,说刘渊可能会作乱凉州,司马炎又放弃了任用他的想法。
刘渊估计心中一万头草泥马飞过,孔恂这是跟我杠上了。
当时在洛阳,刘渊有个好朋友叫做王弥,跟刘渊告别时,刘渊痛哭流涕,说自己恐怕要一辈子碌碌无为,终老洛阳了。结果被齐王司马攸听到,劝告司马炎杀掉刘渊,否则日后必为祸害,如果司马炎真这么做可能西晋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此时作为刘渊推荐人的王浑站出来了,力保之下才保得性命。
三、接班父亲职位
就在刘渊在洛阳郁郁寡欢多年之后,终于有个命运转折点来了,他父亲去世了,既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
坏消息是父亲死了,当然算是坏事。
好消息是他可以回到并州接替父亲的职位匈奴左部帅。
刘渊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他在自己的领地内,申明立法,禁止偷窃抢劫等恶性,对百姓来说政策十分友好,还不拘一格降人才,于是匈奴五部的人才很多都给刘渊效力。
还记得《天下无贼》上,黎叔说过“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其实不仅二十一世纪,对执政者来说,任何时候人才都十分重要。
四、乘乱建业
八王之乱搞得西晋鸡飞狗跳,国力下滑异常严重,这就是国人擅长的内耗,就跟现在职场人内卷一个道理。
刘渊的叔祖父刘宣分析天下时局,认为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了,决心趁着朝政混乱要重新振兴匈奴。要振兴民族,必然要有个领导人才行,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肯定不行,他选定了刘渊。
刘宣与族人秘密商议,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派人到邺城通知刘渊。刘渊得知后十分高兴,自己赶紧向司马颖请辞,一盆冷水泼下来,遭到领导的无情拒绝。
过了段时间,司马腾和王凌等人攻击司马颖,在情势危急之下刘渊请求让他回到匈奴,召集五部人马共同讨伐叛军,司马颖觉得是个机会就同意了这个请求。
刘渊来了个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刘渊回到左国城,就当上了大单于,二十天就召集了五万人马,而司马颖还没等到刘渊救援,自己就被打败狼狈逃到了洛阳。
这个事可以分析下,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首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想着怎么给对方谋取利益,那么你自己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获得利益,刘渊说要召集人马帮助司马颖这就是站在对方立场给对方画饼吃。
五、建立汉赵
公元304年,刘渊称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曾经结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建立国号“汉”,并且还追封了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又给刘邦、刘秀等皇帝设立了牌位,自己以汉朝继承者自居。
刘渊建立汉,史称汉赵,虽然刘渊对汉族人民还不错,但却自此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中华大地的汉族人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