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
。王莽是一个极有手段和谋略的人,他掌握汉朝江山之后,对天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这些改革极具时代跨越性,从某种层面而言,王莽的改革已经突破了汉朝的时代局限性。但可惜,王莽的改革体系最终走向了失败。王莽是一个怎样的人?王莽改革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改革最终又为何而失败?
王莽的崛起
1、非常的出色
王莽为汉元帝王皇后之侄,后跟随其叔父迈入官场。汉平帝时,王莽以外戚身份当上大司马,从而掌控了朝政。
在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矛盾非常严重,王莽趁此机会夺得西汉王朝大权,从而建立了新莽王朝。王莽建立新朝后,实行理想化的复古改制措施,但是,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新朝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走向覆灭。王莽之姑母王政君为元帝的皇后,元帝儿子成帝即位之后,王莽家族中共有五位叔伯以外戚之身份先后被封为汉朝大司马,先后执掌汉代朝廷大权。据历史记载,王莽幼年时生活俭朴、勤奋好学,常常侍奉母嫂、抚养侄儿,并且对待自家叔伯均彬彬有礼。
2、王莽的野心
历史记载,在伯父王凤病重之时,王莽曾悉心侍奉,王凤被王莽感动,在临终前托太后与成帝照顾王莽,王凤去世后,王莽被朝廷封为黄门郎,后来逐渐步步高升。
王莽进入官场后,广泛结交朝中高级官员。在与朝中大臣交往中,王莽对人谦虚,常常救济社会名士,家中不留余财,因此受到大臣们赞扬,名声远扬。同时,王莽能够敢于揭发亲属之隐私,因此得到许多言官信任。王莽擢升为大司马一年后,成帝去世,因成帝无子,故立其庶侄继为哀帝。哀帝即位后,王莽回到封地,回到封地后的王莽闭门不出,利用亲信主动交接地方官员。当时,王莽的儿子杀了府中一个奴婢,按汉代法,贵族杀奴不用偿命,而王莽却令其自杀,这些都促使王莽的功德远传。后来,哀帝驾崩后,王莽重新回到朝中,进入了汉代权力中心。自此,一代权臣,正式登上汉代风云巅峰。
王莽改制之背景
1、汉初的隐患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便长期实行仁政分权、休养生息的政策。
就当时历史条件而言,刘邦所实施的宽松的政治经济政策是深得人心的,因为汉朝的前朝秦酷刑和集权过于过度,致使其王朝走向短命。汉初宽松的统治政策使得国家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再加之文景二帝的勤奋经营、武帝的励精图治,刘汉王朝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但是,汉朝长期的宽松政治经济政策也使得民间富裕滋生,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日渐严重,刘邦及其后代帝王所实施的宽松的政策,亦使刑律疏松、权力过于分散,大汉动辄便出现内乱分裂,外敌扰乱不断。特别是自武帝始,多次远征、大动府库、及扰民生,为汉王朝埋下了自此日衰的隐患,这是王莽改制的一大历史背景之一。
2、王氏家族的崛起
自吕后开始,汉代世代沿袭的外戚侵权、后宫干政政策,到元帝时期己愈演愈烈,积重难返,甚至已经延续到东汉中后期。
汉元皇后王政君,即王莽之姑母,先后历经元帝皇后,又经成帝、哀帝、平帝各朝皇太后、太皇后,其历程纵穿汉代几十年后宫历史,对汉王朝的统治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据历史记载,王氏一门共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后为大司马辅政外戚,而王莽任大司马时,汉室连续出现幼主即位,大司马从辅政到摄政,直至“居政”,乃势所必然,这为王莽登上政坛核心提供了极大的机会,成为王莽改制的一大历史背景之一。
改制失败之原因
1、无法克服的客观规律
在王莽改革中,他迷信权力和行政手段的作用,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比如货币改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经济活动中自有其运行规律,国家可以顺应形势进行宏观调控,而不能以统治者的意志为所欲为。王莽不认真研究其规律,凭借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滥发货币,而且朝令夕改。以至于每次改革币制都是对百姓进行一次大搜刮,带来一场大灾难,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汉五铢钱本是较好的币种,已流通百年。王莽为抹掉汉朝遗留的痕迹,硬行禁止流通。然而,事实教训了王莽,最后所造“货钱(泉)”,重五铢,值一枚,实与汉五铢钱无异。最后一次改革币制,虽较前合理,但已无法补救前几次货币改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2、令出法随
在王莽改革中,令出法随,使民无所措手足。
王莽改制,每一条令下达后,必有苛刻的惩罚办法相随。而其条令多不便于民,犯令者多,于是全国上下,自公卿至百姓,陷于囹固者不可胜数。例如,王莽派使者赦盗贼,使者归来汇报:“盗贼解,则复合,问其故,皆日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
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按铜。”这说明王莽随改制而施行的苛法逼得百姓走投无路。
3、官场的昏暗
在王莽改革中,推行改制没有清明的吏治和必要的专业人才相配合。
王莽改革吏禄制度,只追求名目、形式的改变,而缺乏实际的保证,造成无吏不贪,下诏惩治也无济于事,吏治空前昏暗和混乱。推行改制,从不培训专业人才,因而用非其人。例如五均六管的推行,选用的执行者是一批富商大贾;他们与地方的贪官污吏结合,上下其手,通同作弊。在没有清明吏治作保证和必要的专业人才相配合的情况下,推行改革,即使政策制度正确,也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4、王莽的失策
王莽是一个善于运用权术的政治活动家,但又是一个善于经济管理的改革家。
王莽所改变的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从表面上看几乎都抓住了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反映出他对客观世界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十分肤浅,所以他提出的理论观点似是而非,解决的办法往往与客观形势不相适应,或者限于追求形式。最典型的事例是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当时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兼并的根源是允许土地买卖,兼并的后果是造成编户农民破产,危及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王莽抓住了这个问题,指出了它的根源和危害,并提出了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下令不准买卖土地。
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土地买卖是土地私有制的基本特征,否定土地买卖,就是否定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是地主制经济的主要表现,而西汉正处于地主制经济大发展时期。王莽的土地改革方案与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失败是必然的。因此,此制度施行了几年后,不得不下令废止。又如蓄奴制,是一种落后的剥削方式,在西汉属于奴隶制的残余形态,但在当时作为封建制度的一种补充,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王莽以孔子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为理论根据,反对当时社会上对私奴婢的非人道待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没有认识到蓄奴制尚具有一定的生命力,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以“私属”名义冻结奴婢买卖,又是行不通的。另外,王莽否定私人奴制,而又承认官奴婢的合法性,说明他只是站在最高地主、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企图阻止编户向私奴婢的转化,限制私奴婢的发展,并非彻底否定奴婢制。因此,王莽改制时期,官奴婢的数量有很大的发展。
总之,王莽对土地和奴婢两个社会问题的实质和危害性,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和作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的阶级局限,他不可能突破局限,提出能够顺应客观形势发展的、比较科学的解决办法。
总结
王莽是一个极具政治手段的人,在王莽改革期间,封建社会制度得到了许多改变,但可惜,王莽的社会改革最终走向了失败。
王莽改革的失败并非王莽的才能所限,而是受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影响。王莽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进行的正确的改革而已。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汉史》
《王莽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