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11月14日消息(记者郭璁悦)让文物“走出”库房,“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11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移交仪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
移交仪式上,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与革命文物处处长王金文宣读《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做好库车友谊路墓群等12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移交工作的通知》。
移交仪式现场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据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介绍,本次移交的文物主要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出土的文物,包括库车友谊路、库俄铁路沿线,乌鲁木齐萨恩萨伊等12处墓地和遗址,分属8个地州、市,移交文物3175件,时代早到青铜时代晚至宋元时期质地包含石、陶、骨、木、铜、金、铁器等,种类含生产生活工具(石磨盘、石臼、砺石、铜刀、纺轮、马具、陶壶、陶罐、铜镜、钱币等),武器(管銎斧、短剑、箭镞等),装饰品(项链、耳环、带饰等)。
此次移交是自治区迄今为止单次移交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的一次,是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移交常态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的重要标志。
现场签署《文物移交协议书》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库车友谊路墓地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是本次移交项目中文物数量最多的一个。库车友谊路墓群于2007年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现,2007年、2010年共发掘墓葬15座;2021年至2022年,为配合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建设,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56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100余件,是目前库车地区同时期发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埋葬关系最复杂的一处墓群。
目前,《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第三次发掘报告》已整理完成,计划2025年出版。此次库车友谊路墓群移交的2100余件文物标本中近1700件将分配给即将建成的龟兹博物馆,以丰富新馆藏品,提升展陈水平,展示古龟兹地区的文化习俗、社会生活,展现其与中原地区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史实。
“下一步我们具体做好三项工作,第一个就是做好我们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第二是提升我们展示利用的水平,第三个就是我们强化公共教育与服务,通过文物的展示利用,将会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们库车各族群众当中走深走实。”库车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高贤志说。
即将移交的文物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近年来,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的统筹推进下,作为全区唯一有团体领队发掘资质的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先后向自治区本级、地(州、市)、县(市、区)的25家博物馆移交文物合计近5000件,有力盘活文物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有效激发博物馆的动力和活力,真正让考古发掘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自治区文物局考古处处长何李说:“本次文物的分配移交极大丰富了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品类和数量,对于补充、完善基层博物馆展陈体系和内容,加强相关区域历史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基础,在提升基层博物馆服务能力建设,满足各族人民精神需求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何李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外,还有区内外的近10家高校、科研院所在新疆实施‘考古中国’新疆重大项目,我们一方面稳步推进考古发掘工作,一方面督促考古资料的整理、公布以及文物的移交工作,尽可能快的将考古成果和文物活化利用,让库房里的文物真正用起来,活起来。”自治区文物局考古处处长何李介绍。
下一步,自治区文物局将持续协调各考古发掘项目单位加深与疆内各级博物馆的协同合作,借助文物移交等途径不断丰富博物馆的文化“补给”,形成发掘研究与展示宣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的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