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点赞关注头条号“杰瑞哥侃历史”,如果喜欢杰瑞哥的作品可以持续关注,今后会为大家讲解剖析更多更好的历史故事!
邓小平同志退休后,经常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还有那些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们。
战争年代时,邓小平麾下有不少猛将,而且各有各的特色,既有优秀杰出的陈赓,又有威风凛凛的杨得志,既有骁勇善战的王近山,又有极具个性的秦基伟......他们个个功勋卓著,彪炳千古。
然而有这样一位将领,邓小平却十分心疼他,甚至觉得很对不起他。
这位将领就是最后一任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那时的他刚去世不久。
邓小平为什么会觉得对不起陈再道呢?这说来话就长了。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7名将领中,论能打,论战功,陈再道无疑属于第一梯队。
从写错名字入伍到红军军长
陈再道1909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程家冲,年少时家境贫寒,父母、姐姐和叔叔在他还没有成年时就相继去世,这一连串的遭遇似乎注定了陈再道一生受苦。
但人生在他17岁那年遇到了转机,他报名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
他原本叫程载道,可报名时因为不识字且只会说家乡话,结果被人写错了名字,索性将错就错,改名为陈再道。尤其他日后勇冠三军,声名大噪后,名字就更不好改了。
孤身一人的陈再道以军队为家,以战友为亲人。
农民自卫军是群众武装,成员都是半脱产农民,他们平时务农,但只要党组织一声令下,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
但陈再道和他们不一样,他原本就是孤儿,家里又无田可耕,所以把全身心都投入了到革命运动中,这可以说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再道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下了黄安县城,后来反动派率军前来“围剿”,寡不敌众的陈再道等72人强势突围,转移到了黄陂县木兰山坚持游击作战,创造了
“木兰山72英雄”
的传奇故事。
陈再道的积极表现很快引起了起义领导人之一兼老乡王树声(后来的开国大将)的注意,本着英雄惜英雄的想法,王树生提拔了陈再道,使其很快在军队中展露头角。
1928年8月,19岁的陈再道正式入党,成为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麾下的一名排长,由于打仗身先士卒,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十分英勇,陈再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由排长升为红4军11师32团3营营长。
即便如此,陈再道仍没有改变在黄麻起义时的习惯,冲锋号一响便拿起大刀不要命地冲锋,全然没有一点营长的样子,倒像一位豁出性命的战斗英雄。
1932年1月,红四方面军为了打击鄂豫皖苏区北部的国民党军,夺取商城,决定发起商潢战役。
在潢川十里头的一次战斗中,陈再道率领全营冲锋时,左臂突然被一颗子弹击中,通信员见状立马要把他拉回去医治。
战斗正在最激烈的时候,陈再道哪里肯听?他一把甩开通信员:“轻伤不下火线,顾不得这些了!”
话虽这么说,但毕竟子弹打进肉里,严重影响了手臂灵活度,于是陈再道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一柄匕首递给通讯员:“来,给我把子弹挖出来!”
通讯员吓坏了,这不是让自己学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吗?面对营长,他怎么也下不了手。
陈再道急了,竟直接用手指把子弹从伤口中挤了出来,整条胳膊顿时鲜血直流。
可陈再道顾不上包扎,便继续坚守阵地指挥战斗,直到最后的胜利。
商潢战役结束后,陈再道多了两样东西,一是左臂上留下了一块很大的伤疤,二是战友们送给他的“拼命三郎”绰号。
此后,陈再道无愧于这个响亮的绰号,先后在双桥镇,苏家埠、七里坪等战斗中屡立战功。
1932年6月,蒋介石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亲率左、中、右共40万大军对苏区展开第四次“围剿”。除了左路军10万人“围剿”湘鄂西苏区外,其余两路人马共30万人全部朝鄂豫皖苏区杀了过来。
这次反“围剿”战斗中,陈再道第一次受了危及生命的伤。
在对麻城县城的围攻战中,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右肩,并从后颈部斜射出,差点就打到了颈动脉。
可能是陈再道明白上天不会让他这么早就牺牲,所以中弹后仍旧不下火线,带着战士们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才被人抬进了后方医院。
但还没等他痊愈,11师师长倪志亮就强行把他从医院里拖了出来。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倪志亮让陈再道跟大部队向川陕转移。
因为他这样的部下,倪志亮实在太需要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个决定挽救了整个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顶着寒冷转移时,突然在彷徨镇一带遭到了敌军的袭击堵截。红四方面军是分成两个梯队行军的,陈再道所在的32团恰好位于第一梯队的末尾,而徐向前的指挥部位于第二梯队,敌人袭击的位置刚好是两个梯队中间。
“指挥部有危险!”这是陈再道听见背后传来枪声时,他的第一反应。
来不及请示上级,他命令全营向后面的敌军侧背猛扑过去,自己也挥舞着大刀往上冲,先是将敌军的阵型冲了个稀里哗啦,接着又在队伍末尾阻击敌人,掩护指挥部顺利转移。
此战过后,方面军奖励了32团一面“以一胜百”奖旗。
从1933年1月开始,红四方面军在川北一带接连告捷,屡建功勋的陈再道正式被任命为第11师31团团长,后来方面军在战争中发展壮大,由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陈再道又被任命为红4军11师师长。
在那期间,陈再道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抗击军阀发动的针对川陕根据地的“围剿”,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尤其是在反“六路围攻”的万源保卫战中,陈再道指挥11师坚守玄祖殿一线阵地长达20多天,创下了未失寸土的强悍记录。
除此之外,陈再道还率领11师歼灭了竹峪关之敌并乘胜追击60余里,解除了红四方面军反攻作战的后顾之忧。
短短几年的战场历练,陈再道顺利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指挥员,无论是运动战、反击战、围城打援还是阻击敌人,他打起来都得心应手,对战术思想也十分精通。
徐向前如此评价陈再道:
“有陈在(再)道,饿虎难行,能攻能守,再道之勇!”
但他对陈再道喜欢挥舞大刀上阵杀敌不知道批评了多少次,每次开完会后总要说一句:“不许陈再道,许世友这两个家伙打冲锋!”
陈再道听后也只是吐吐舌头,他知道徐向前的脾气,嘴上虽这么说,但保不齐啥时候脾气上来又要打冲锋,徐总也没办法。
当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26岁的陈再道已经是红4军军长了。
从500人到10000人
时间来到抗战时期,陈再道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师长刘伯承和旅长陈赓成了他的直属上司。
也正是在那时,陈再道和1938年1月成为129师政委的邓小平有了交集。
129师誓师大会后不久的1937年9月30日,陈赓和陈再道率领386旅渡过黄河,加入到抗战前线。
386旅一到太原以东的长生口,就切断了日军返回娘子关的道路,毙伤日军300余人,取得开门红;
一个月后,386旅接连在七亘村两次对日军设伏,毙伤日军4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不久后,陈再道跟随386旅又在七亘村南边的黄崖底再一次成功伏击日军,取得了歼敌300余人的战绩;
......
虽然陈赓和陈再道率领的386旅越战越勇,但还是没能改变华北危急的形势。
1937年11月8日,华北军事重镇、山西省会太原失守,国军都惊慌失措地向南逃去,华北抗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于是,毛主席做了一个十分准确且即时的论断:
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役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开始彰显主要地位。
而后,刘伯承指着地图上的冀南平原,交给了陈再道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冀南平原是华北日军转运军队、物资的重要交通枢纽,命令陈再道在这里建立根据地。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冀南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而刘伯承只给了陈再道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骑兵连共500人的“东进纵队”。
虽然陈再道的职务升到了“东进纵队”司令员,还有晋冀豫书记李菁玉给他当政委。但他又要扩军,又要创建根据地,还要搞群众工作,这个责任大得很。
陈再道和李菁玉一到冀南门户巨鹿,就看见当地保安团和一伙土匪正在火并,已经打了十几天了。
陈李二人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陈再道以东纵司令员的名义给双方写了调停信,劝他们
“停止内斗,枪口一致对外”
。
接到信后,双方都表示可以停火。土匪自然是不愿意招惹八路军,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保安团也不敢和八路军闹摩擦。
但巨鹿县保安团长王文珍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东纵进城。
陈再道心生一计,将骑兵连部署在县城外尽可能远的地方,然后再将步兵连和机枪连转移至巨鹿以西,形成八路军要攻城的假象。同时让骑兵连绕着城墙外反复奔跑,扬起漫天烟尘。
这便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计。
果然,国民党保安团被吓住了。
王文珍居然以为八路军要打巨鹿,看这阵势八路军好像来了不少,便派出代表要和陈再道谈判。
谁知陈再道却吊起了胃口,以战事繁忙为由,连续两次拒绝谈判。
王文珍慌了,又亲自出面要陈再道进城谈判。
陈再道看时机成熟,便带了几名警卫员就独闯龙潭虎穴。
巨鹿县各路名流眼看八路军将领竟敢单刀赴会,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殊不知,十几年革命生涯早就让陈再道从当初那个连名字都弄不清楚的傻小子变成了临危不惧的大军统帅。
陈再道面对众人侃侃而谈,向大家陈述我党我军的政策,要求巨鹿县必须接受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保安团也要听候改编。
在座众人为了防止兵戈,纷纷赞成与八路军合作,王文珍等人迫于形势,只能乖乖放东进纵队进城。
自始至终,王文珍没想到陈再道其实就带了500人。
在陈再道的领导下,东纵的规模越来越大,收编了不少地方武装,虽然大多数收编人员都遵守我军纪律,但也不乏有阳奉阴违的顽固派。
陈再道欢迎一切当地武装加入八路军抗击日寇,不管之前做过什么一律既往不咎,但遇上冥顽不灵之辈,则坚决予以清除。
在这种恩威并施的氛围下,冀南那些为非作歹的土匪几乎全被剿灭,直至销声匿迹。八路军的正义感也成功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参军浪潮,使原本只有500多人的东纵迅速壮大了起来。
短短3个月,陈再道就在冀南地区的20多个县建立了抗日政权,东纵兵力也发展到了惊人的10000多人。
其实,刘伯承给陈再道下达任务时是带有“赌一赌”的成分的,他想知道八路军武装能不能在交通线路纵横交错、敌情复杂的平原地带生存。而陈再道在冀南做出的成绩出乎他的预料,从这时候开始,刘伯承、邓小平包括陈赓,都开始对陈再道这个人刮目相看。
陈再道成功创建了冀南根据地,宵衣旰食地打击日伪军,甚至整整5年
“不知脱衣睡觉是何滋味”
。
在1938年的漳南战役中,陈再道指挥着焕然一新的东纵,青年纵队,外加689团、新1团等部队,首先歼灭了位于临漳的残匪,又与386旅一道歼灭了伪军程希孟、王自全的人马,最后又在滑县一带全歼了伪军扈全禄的人马。
漳南战役以129师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是役歼敌7000余人,缴获枪支3000多支,还让冀南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这一切成就,陈再道都是功不可没的。
从守卫家乡12年到铁道兵司令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麾下有三位姓陈的大将,分别是陈赓、陈锡联、陈再道,合称为“三陈”。
对这“三陈”,邓小平有着很深的感情。
解放战争时期,这“三陈”都是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麾下的纵队司令。
作为2纵司令员的陈再道也是从那时开始就跟刘邓大军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上党战役到定陶战役,从邯郸战役到巨野战役,再到后来的鲁西南战役、挺近大别山,直至名震天下的淮海战役,陈再道都打满全场,任劳任怨。
在1947年7月的鲁西南战役中,陈再道和陈锡联一起指挥2纵和3纵,经过12个昼夜的激烈战斗,占领了金乡城北的羊山集,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66师,还击落了2架敌机,缴获了大批枪炮弹药。
但陈再道却闯了祸。
他在这次战斗中彻底打疯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简单粗暴的蛮干心理,让2纵在惨烈的羊山镇战斗中付出了极大伤亡。
国民党整编66师的负隅顽抗之强,超过了很多蒋军嫡系部队,双方的激烈战斗让羊山镇几乎看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屋。
整场战役下来,2纵和3纵共伤亡了10000多人,其中2纵团以上干部伤亡19人,营级干部伤亡32人,至于连排级干部伤亡那就完全不忍直视了。
胜得如此惨烈,身为“儒帅”的刘伯承满是心疼,将陈再道狠狠痛批一顿。
陈再道也怒骂被俘的整编66师师长宋瑞珂,问他为什么要做毫无意义的抵抗,平白无故牺牲了这么多士兵。要是早点放下武器,伤亡兴许不会这么大。
而战士们更是控制不住情绪,甚至动手打了宋瑞珂。
羊山镇战役是陈再道军事生涯中吃过的最大的亏,也极大削弱了2纵的战斗力,使得他们即便在跃进大别山后实力大打折扣的中野各纵中,战斗力也是不算强的。
比起杨勇的1纵、陈锡联的3纵和王近山的6纵,2纵在羊山镇战役后的一年里战绩乏善可陈。甚至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给2纵起了个颇为戏谑的外号——姑娘纵队。
但陈再道却不在乎,因为他知道真金不怕火炼,大丈夫能屈能伸。
1948年底的淮海战役中,陈再道先是率2纵阻击准备从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兵团,而后又参与了堵截黄维兵团的战斗,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双堆集一战,华野和中野共同损失30000官兵,但华野在战后主动将缴获的装备俘虏全部让给中野,这大大提升了中野的战斗力,总兵力也从原来的不到15万人上升为28万人,陈再道很是高兴。
建国后的陈再道担任过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出任武汉军区司令员。
这个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一当就是12年,以军队为家的他被派到湖北老家任职,这让他倍感温暖。在任期间,陈再道不仅勤劳肯干,踏实带兵,对家乡人民也怀有深深的感情。
特殊时期后,陈再道先是在同为开国上将的韩先楚的推荐下担任了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后又在1977年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
铁道兵创建于解放战争时期,虽不是正式的战斗部队,但战场哪里都少不了他们,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军队的铁路不被敌人破坏。随着军队的发展,铁道兵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直至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
战争年代,铁道兵抢修铁路,保障战略运输;和平年代,他们便是国家建设的急先锋......不管任何时候,铁道兵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能指挥这样一支部队,即使是开国上将陈再道都觉得十分光荣。
80年代,随着军队逐步走上正轨,邓小平担任军委主席稳定大局,国家也顺利实行了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
正当陈再道认为自己将会在铁道兵司令员这个位置上发挥余热直至退休时,一件意想不到的大事成了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晚年的痛,就连老首长邓小平多年后都觉得很亏欠他。
震惊全国的百万大裁军开始了。
陈再道泪别铁道兵
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中国军队存在很多问题,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5大问题:
肿、散、骄、奢、惰。
很多部队的机关编制十分庞大,副职多如牛毛,各机关下辖部门也是繁杂臃肿,人员数量严重超编。各军区部队的司令员、军长,甚至师长有很多都是超龄服役。
要知道,世界公认的军官和士兵最科学的比例是1:12,相当于平均一名军官领导12个士兵时,军队才可以爆发出最强战力。
但在80年代的中国,这个比例却高达1:2.45,相当于平均不到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军官。远远高出最佳官兵比例的中国军队,战斗力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
邓小平曾说过:
“总部机关那么多人,将来打起仗来跑也跑不赢。”
可见,解放军已经到了不得不精简的程度了。
百万大裁军是从1985年开始的,可在1982年,一道裁撤铁道兵的命令就下达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军委对铁道兵的要求不是精简,而是整个军种都要裁撤。
司令员陈再道懵了。
邓小平裁撤铁道兵的理由很简单,80年代的中国已经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国防仍是重中之重,但当时已经趋于和平发展的国际形势且国家设立了专门的铁道部标志着,单一兵种的铁道部队已经变得不再必需,到了该裁撤的时候了。
这样做,并不是否认铁道兵的历史功绩,而是为大局着想不得不忍痛割爱。
陈再道了解邓小平,老首长一向是说一不二,他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根本没条件可谈。
如果是其他事情,陈再道执行命令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但现在是要他亲自解散麾下的铁道兵,他犹豫了。
因为,这对于一个从小没了爹娘,把战友士兵当亲人的老将军来说,无异于剜心里的肉,怎能不令他心肠崩裂,欲哭无泪?
对其他人来说,军队是工作单位;但对陈再道来说,军队是他的家。
从大裁军的命令下达开始,裁军办公室的电话就被各部队领导打爆了,他们谁不是战功赫赫,谁不是一身疤痕?但这次他们又有谁不是豁出老脸,低声下气地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保留自己的老部队。
铁道兵们更是如此。
想想过去,军队走到哪里他们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到处风餐露宿地开山铺路,艰苦奋斗了多少年?为军队做过多少贡献?牺牲了多少战士?这支光荣部队很多人都是在山沟沟里待了几十年,打下的隧道更是数不清......可现在呢?中央居然说裁撤就裁撤。
整个铁道兵上下都不能理解军委的决定,还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反正在情急之下,说什么话的都有。
陈再道一辈子都是个铮铮铁汉,没服过软,没求过人。但这次,他的人生中第一次动了求老首长开后门的念头,70岁的老将军满心都是无奈:
“党和国家的指令我们不是不想遵守,但国家也要体谅我们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啊!”
为了自己的最爱的铁道兵,从不求人的陈再道这次全求了个遍,又是当面找邓小平,又是和政委给军委写联名信,就连陈再道的老战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都为之动容,帮他到邓公面前求情:
“精简部队确实重要,但也没必要裁掉铁道兵啊。我们可以将铁道兵打散,分到各个军区里,这样不就没问题了?”
谁知邓小平根本不为所动,谁说情都不行,仍然要将铁道兵从上到下全体裁撤。
“为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裁军,必须裁掉铁道兵!”
邓小平何尝不知陈再道的苦衷,他不是不懂军队的发展,只是没办法,想着争一分是一分罢了。试问,有哪个将军愿意眼睁睁看着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士兵解甲归田?
要知道,他们有很多人都是年纪轻轻便离家参军,现在突然要将他们裁撤,大部分士兵甚至不知道回家要干什么。
但邓小平清楚,如果自己在铁道兵这里松了口,哪怕留下几个军级或师级单位,这个口子都会被越拉越大,其他部队也会以此为理由上书求情,直至整个裁军计划无法实施。
毕竟,具有优良传统且战功卓著的部队,我军实在是太多了。
为了不开这口子,邓小平点燃一支烟道:
“头头不通,那就调头头。”
这话也是说给陈再道听的。
邓公是在告诉陈再道,人有时候必须做一些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只因身在其位。
万般无奈的陈再道,终于答应执行中央的命令,亲自宣布铁道兵的裁撤。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这意味着铁道兵作为单一兵种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了。
这一天,铁道兵正式成为历史,随着军旗缓缓降下的一刹那,指战员们无不嚎啕大哭。而陈再道,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一样。
那场震惊世界的大裁军给我军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瘦身”,军队总部的人员编制精简了将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了7个,全军裁掉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各市、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地方建制......从裁军开始后的三年中,先后有多达60万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
其实,邓小平早就给铁道兵们准备好了后路:
让他们都到铁道部或者各工程企业任职,这样他们还能为国家建设出力。
邓公曾说,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情。
从国家大局来看,邓公问心无愧;但从人情角度,他到了晚年仍对陈再道怀有深深的歉意。
诚然,让一位从小就把军队当家的老将解散他的部队,这令人心酸,但为了将来的发展,人情世故也只能让位于国家利益了。
1993年4月6日,开国上将、原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以84岁的高龄逝世,邓小平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给他送上了花圈。这不仅是对老战友、老部下离去的惋惜,还有对他的心疼。
(全文完)
【文:杰瑞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