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出身制度,即为官员选拔任用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形成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通过这个制度逐渐形成一个士族官员阶层,哪怕改朝换代,
这个阶层依然属于新朝代何新皇帝所依仗的助手。
因此中国在唐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对于王朝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所以对于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今天来比较一下日本古代与中国唐朝的官人出身制度。
日本的官人出身制
1,日本的荫位制
日本在公元7世纪中叶,深度实践和改革向中国唐朝学习的国家制度内容,
这个大变革时期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大化改新。
并且在公元668年,日本天智天皇颁布了《近江令》,此乃日本第一部成文的法典。
在此法令中不仅设置日本较为完善的官僚体制,同时还把之前官员的冠位制改为30位阶,即日本的官员分为30个等级,
至此日本从中央到地方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可僭越。
同时,还针对30位阶的官员赋予他们特权,这个就是指荫位制,此制度明确规定:
第一,
三位阶以上官员的子孙、五位阶以上官员的儿子在年满21岁之后,可以不用参加国家的考试,直接得到朝廷的官位封赐,更是授予从五位下或者从八位下的位阶;
三位阶以上官员和五位阶以上官员的兄弟、子孙、妻子可以免除课税徭役,免除大部分刑罚、重大罪行可得特赦;
无论是三位阶以上官员还是五位阶以上官员,他们的嫡子、庶子都可以享受这个特权;
第四,
不管是在贵族子孙官位铨叙,还是在任用官员时,或者是在晋升官员时,三位阶以上的子孙和五位阶以上的子在这些时刻都可以享有优先权。
2,日本的位子制
前面提到日本古代把官员等级设定为30位阶,五位阶及以上为贵族,当然对于以下位阶的官员一样安排了特权政策,
即位子制。
位子制规定:
第一,
六位阶以下官员和八位阶以上官员,允许他们家在13岁到16岁年龄段的嫡子进入中央的大学馆就读,而且最长可以读9年;
等到了22岁到25岁的年龄阶段,可以直接送去中央专门负责官员考试的部门参加考试;
若是不愿意入大学馆,即可选择替补舍人(舍人,是指给王公贵族府上当属官,其实就是亲信仆从),或者是选择替补帐内(帐内是指在王公贵族府上当亲卫,即保卫人员),或者是选择直接做资人(资人是指皇家或重臣家的家奴);
没有享受荫位制的人,在年满21岁之后,可以直接以舍人身份参加八考,通过者即可授予少初位以上位阶(少初位是最低位阶);
帐内和资人,需要通过所效忠的府上主人进行评定能力和功过,再通过八考,就可以直接叙位低级官位;
位子制出身之人的升迁规则是先从舍人到史生最后再到主典,这个路线是规定好的。
3,日本的学制
日本古代学制的有关规定如下:
第一,五位阶以上官员的子孙
优先进入大学学习;
第二,八位阶以上官员的儿子若是愿意入学,可以
允许进入大学;
第三,学制之下分为大学生和国学生,大学生由中央式部省判定,国学生由各地方国司判定;
第四,大学生和国学生一般
只录取13岁到16岁之间的聪明孩子
;
第五,大学生只要
学完二经以上
者,想要踏入仕途,直接以举人身份参加考试,通过考试者直接授予官职;
第六,国学生若学完二经,若还是想要继续深造,直接安排刀式部省进行考试,
通过者晋升为大学生;
第七,
对于秀才科目的只选择博学多才的人,对于明经科目的只录取学完二经以上的人,对于进士科目的只选择明闲事务的人;
第八,
若是通过秀才科考试,最佳的直接授予正八位上官阶、优秀的授予正八位下官阶;通过明经科的人,最佳授予正八位下官阶,优秀授予从八位上官阶;进士可第一名授予从八位下,排在后面的授予打初位上。
第九,
在秀才科和明经科中获得上佳、中等名次之人,还直接获得荫位制的权益;在明经科中,学通二经以外,每再学通一经就提一个等级。
对于五位阶以上贵族的子孙,只要年满二十一岁,不管学得如何,
都直接送到太政官铨叙官职。
唐朝的官人出身制度
1,唐朝的门荫制
根据唐朝史书记载的资料显示,
唐朝的门荫制规定:
一品
官员的儿子,直接授予正七品上的官职;
二品
官员的儿子,授予正七品下官职;
正三品
官员的儿子,直接授予从七品上的官职;
从三品
官员的儿子,授予从七品下官职;
正四品
官员的儿子,直接授予正八品上官职;
从四品
官员的儿子,授予正八品下官职;
正五品
官员的儿子,则授予从八品上官职;
从五品
及国公的儿子,授予从八品下。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
唐朝的门荫制只针对五品以上的官员,
而且等级森严有序。在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的儿子除了享受官职的特殊优待之外,还享受进入国家官学的特权。
据此规定:
皇室宗亲
在14岁-19岁的年龄段可以进入崇文馆、弘文馆,最长学习时间为9年,然后通过礼部的考核,再参加吏部的铨叙筛选;
三品
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国子学,也是最长学习时间为9年,学业完成即可入国子监,再参加考核,通过者即可到礼部参加贡举考试(贡举考试,指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
五品
以上官员的子孙直接入太学,学业有成之后也是进入国子监,在考核通过后进礼部参加贡举。
还有一个重要规定,即上述的群体原本的门荫级别就高,同时又在秀才科、明经科取得上上成绩,那么
此人在原本的门荫基础上再往上提四阶。
此规定是指,例如张三是唐朝正三品官员的儿子,按门荫特权他应该授予从七品上的官职,现在他满足重要规定里的条件,张三将直接提升至正六品下。
以上是从事文官体系的特权享受,还有投身军伍的特权享受,门荫子弟选择替补唐朝皇室的禁卫军,而禁卫军的条件极为苛刻,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划分,
分为亲卫、勋卫、翊卫。
而禁卫军的规定:只有
三品
官员的儿子、二品以上官员的孙子才会被选为左右卫亲卫,以此类推再低一个等级的选为左右卫勋卫和左右率府的亲卫;
四品
官员的儿子、三品官员的孙子、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可选做左右卫的勋卫,以此类推再低一个等级选为左右卫翊卫和左右率府的勋卫;
四品
官员的孙、职事五品官员的子孙、三品官员的曾孙则选为左右率府的翊卫。
2,唐朝的品子制
唐朝的品子制,主要就是指王公贵族府上任亲事、帐内且达到十年者,同时又是
七品
以上官员的子嗣,即可铨叙从九品上;
九品
以上和勋官五品以上的子嗣,则铨叙从九品下;
三品
以上官员的曾孙继续享受官员铨叙之特权,不过要比三品官员的儿子、孙子低一个级别,即正三品官员的儿子是授予从七品上,那么孙子降为从七品下、曾孙降为正六品上;
五品
以上官员的孙子也能继续享受铨叙官的特权,铨叙规则同上;唐朝统治者还会因为功劳而赏赐官职,而赏赐的官要比对应的正官低一个等级,例如赏赐正五品上官职,那么真的享受职别时是正五品下;包括
公侯伯以下的爵位之子嗣后代都享受一定铨叙官的特权。
3,唐朝的学制
唐朝的学制,其实就是官学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中央官学规定:国子学官学只招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太学官学
只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官学则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及庶人中才华出众者;其他的如书学、算学、律学等专业类官学只招收八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和庶民子弟;
至于皇家宗亲子弟和中书门下三品官员的子弟以及六部尚书的子弟首先进入秘书省下辖的小学就读,等到年龄即可升入弘文馆或崇文馆学习。
中央官学
规定只要入学必须要通过考试,通过之人再上报礼部审批,审批通过才能获得入学资格,同时还规定在入学之后,必须要行拜师礼并献束脩(十条扎成一捆的干肉)和绢帛,这一点无论是谁都要做到,表示尊师重道。
至于地方官学更多的是允许庶人参与,
所以在此不赘述。
日本古代与唐朝的比较
1,荫位制和门荫制得比较
两者一比较,相同点就是对于有功之人都给予重赏,对于尊卑贵贱极为看重。而不同之处,
首先
就会发现古代日本在荫位制之下,只要是五位阶以上官员的子孙凭着自家长辈的功劳庇护走入仕途;
而唐朝虽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给予官阶,但还是要参与朝廷规定的品级考核,而且还推出两种方向给这些贵族子弟选择,即是
通过贡举做文官还是通过卫官选拔从军伍。
其次
可以看出日本对于贵族子弟的官阶要高很多,唐朝对于贵族子弟的官位都比较低;
其三
就是日本的荫位制不仅只有贵族的嫡系子孙、还包括庶出的子孙,唐朝则因为中国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所以门荫制只针对嫡系子孙。
2,位子制和品子制得比较
相同之处在于日本模仿中国唐朝的制度很到位,而且都喜欢让中等阶层官员的子孙给皇室和王公贵族家做工作,例如当亲信、仆从、保卫人员等,而且还要得到
老板严格的评判之后才能享受铨叙待遇。不
同之处,首先是在日本位子出身制之下的官员子弟们更容易上位,例如在王公贵族家当亲事、帐内、资人的人只要通过考核即可享受铨叙官职,而唐朝在王公贵族家工作,还要工作年限达到十年才能去经历考核,
最终决定出身的高低。
3,学制的比较
相同之处在于都有自己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同时在进入官学之后的最长学习时间是9年,而且在官学所学习的科目和要靠的科目都是一样的,
因为日本当时在这方面是全面学习中国唐朝时期的内容。
不同之处,
首先
是日本的学制不是要求贵族子弟或者中等官员子弟通过官学再进行考试,最后再上位;而唐朝就是规定与之相反。
其次,
日本古代的官学只允许五位阶以上的贵族子弟和中等官员的子弟,而唐朝除此以外还允许优秀的庶人进入官学学习和参加考试,以及最后入仕途。
综上所述,日本的出身官人制度是全面学习唐朝的出身官人制度,只是因为日本的贵族势力极为庞大,日本天皇必须要妥协才能进行下去,
所以大部分特权都给了五位阶以上的贵族们。
而唐朝的皇帝集全国权力于一体,即使有王公贵族的左右,但是他们不能与皇帝对着干,因此
唐朝可以把一部分权益下放给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