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晋的生平和官历,主要靠韩愈所写的《董晋行状》来展示记述。董晋是韩愈的第一个上司,也是第一个赏识他的人,在韩愈潦倒于洛阳时,辟韩愈为他的幕府推官,解决了韩愈一家三十余口的生存问题。所以韩愈一生对董晋和他的儿子董溪,都有一种感恩图报之情,他们之间也形成了典型的幕佐依附于府主之间的亲密私交关系。
董晋的官历在唐人当中非常突出,作为一个读书人,在中晚唐的乱世之中一生仕途顺畅,最终爬上宰执的顶级高层,可谓非常成功。而奇妙的是,这么一个杰出、精彩的人物,却不是进士出身,而是以比较普通的明经起家(明经科较进士考试逊色,主要考儒家经典)。
唐人一般重进士,轻明经。但以董晋为例,明经出身者的仕宦前途较进士出身者也可以很辉煌,不可看低,这一点说明董晋后来在官场的奋斗至关重要。
董晋一生的仕历显赫,最后官至宰相和汴州节度使。考中明经后,一起家就显得不凡。安史之乱不久,唐肃宗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肃宗北上在甘肃、陕北等地流亡,董晋就在这期间向肃宗上书言事,结果获得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去充任翰林学士。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校书郎一般是唐代科举进士、明经出身极为优异者进入官场的第一个官职,属于美差当中的美差。所谓校书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国家图书馆里校对文字的校对员。今天看似乎没什么意思,
但放在唐代,因为隶属于秘书省,处于天子脚下办公,身处达官贵人之圈,因此这是刚入官场的读书人在一种比较清闲的环境中体会观察官场运作的绝佳机会。
这一年为至德元年(756),董晋他三十三岁,在唐代可谓非常年轻有为。
唐代的翰林学士,一般是以官至中层的六部员外郎、郎中出任,因为翰林学士极为清要,要求常年伴随帝王左右,随时召对问话咨询,是皇帝的心腹人物。官制上,翰林学士是一种没有品秩的“职”,
意思就是董晋挂着校书郎的职务,拿着校书郎的工资,去干翰林学士的活。
由校书郎这个处于末流的九品基层官担任,唐史上只有二人(另一人是柳伉),可见,董晋从进入官场后的第一步,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同行。从此,董晋在官场上步步高升。
据韩愈《董晋行状》,他后来的仕途顺达,所获得皇帝亲赐的章服也十分荣耀。这其中有一步非常关键,就是他曾经两次任判官:
《旧唐书》记载:
“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赐绯鱼袋,累升为卫尉寺丞。出翰林,以疾辞,拜汾州司马,崔圆为扬州,诏以公为圆节度判官,摄殿中侍御史。以军事如京师朝,天子识之,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由殿中侍御史,入尚书省为主客员外郎。由主客为祠部郎中。先皇帝〔指代宗)时,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立可敦,诏公兼侍御史,赐紫金鱼袋,为涵判官。”
这段记载细节很丰富。翰林学士和判官一样,是一种没有品秩的“职”。所以董晋最初是以校书郎去“充任”,“三年出入左右”,获“赐绯鱼袋”,而且“累升为卫尉寺丞”。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卫尉寺丞”和他之前的校书郎,都不是实职,而是翰林学士在任期内的挂靠,
也就是说董晋一直呆在皇帝身边干着领导智囊的角色,只不过为了提高他的待遇和职级,把翰林学士挂靠的这个本职官职不断提升。
董晋出翰林院后,任汾州司马。这是个州级官员,仅次于州刺史,用今天的眼光看,已经属于地方领导班子常务成员。接着,他就任扬州淮南节度使崔圆的节度判官,也就是地方节度使的高级办事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淮南不是一般地,这是中唐以来唐代税赋的重地。
接着,他任判官不久就又回朝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侍御史(国家监察机构中高级官员)、主客员外郎和祠部郎中等中高级六部京官,然后在大历四年(769)五月出任兵部侍郎(国家军事机构副职)李涵的判官,出使回纥,送大将仆固怀恩的女儿出嫁给回纥可汗。
也就是说,董晋年轻时曾经两次任地方长官的判官(高级办事员)。一次是崔圆的节度判官,属方镇使府判官,一次是李涵出使回纥的判官,都属于一种“执行重大任务的官员”:
淮南主要是管理国家税赋;出使属于国家安全和外交活动。
而且,董晋任李涵判官时,竟获“赐紫金鱼袋”,是非常特殊的荣耀,可圈可点。
穿紫服、佩金鱼袋是唐代官员最高一级的章服和鱼袋,一般是三品或以上官员才能享有的荣誉。董晋任李涵判官,竞也能获“赐紫金鱼袋”,可以说明董晋出使办事获得了皇帝的极高认可。他这一年才四十六岁,已经可以穿紫衣,证明他在仕途中的“奋斗”很有些成绩。
董晋为何如此成功?这其中有几点可以总结:
一是董晋的仕途起点高。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刚入官场董晋不仅单位好、部门好,而且年纪轻轻还被皇帝破例放在身边以备顾问咨询,处于核心中的核心,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这就好比当今一个考入办公厅工作的年轻人,常年伴在书记左右提供意见建议,未来的一马平川就是显而易见的事了;
二是董晋的性格能力出众。董晋刚出道能够入皇帝法眼,一方面可能会有人为运作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是还应该是能力过于出众。伴君如伴虎,能在天子身边待三年没有出现一个差错,甚至皇帝还赐予衣物,博得领导的极大好感,可以看出董晋身上一开始就散发出的“政治完人”象形;
三是董晋的仕宦经历丰富。从董晋的履历可以看出,董晋这一生为官非常精彩,履历十分丰富。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到中央,螺旋上升。中央秘书系统、地方行政系统、国家财税系统、国家监察系统、国家外交系统,皇帝顾问、国家特使,基本上中晚唐最关键的系统和职位他都干过,这样丰富的阅历所以最后他只能跻身宰相行列。
可见,宰执之人自有过人之处,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相当扎实。
起点、能力、阅历,三点一线,串联起来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