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郭沫若和苏轼的视角,重新分析商鞅变法,解读商鞅的悲惨结局
创始人
2025-08-02 03:03:11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秦法的严苛残酷为世人所争论,大部分人的观点也认为秦朝的猝然而亡,其中一部分应当归咎于秦法的暴虐残忍。

更有甚者,还会将商鞅同他的著作《商君书》一起批判,将商鞅的治国思想归结为封建专制的根源。

评价任何的历史人物,我们都应该放下现代人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才能公正客观地探索人物真实的一面。

商鞅的负面评价

如《东坡志林》中所记载:“

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

”。

不仅如此,甚至将商鞅比作苍蝇和污秽,对于商鞅的愤怒溢于言表。

苏轼认为,商鞅用严苛的法律将人民推向统治者的对立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要想理解苏轼对商鞅这样评价的原因,应当先知道商鞅变法的本质。

商鞅的观点指出人民不掌握知识,也不去创造知识,保持顺从才能利于统治。

商鞅这种将“愚民”和“强国”相关联起来的思想,贯彻在了他的变法之中。

时局动荡,三家分晋,魏国迎来了自己的强势时期。

魏国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家得到了长远且充足的发展,使其成为战国之首。

魏武侯魏击任用“兵家亚圣”吴起,攻下了秦国的河西之地。

在魏国的打压下,秦国只能依靠函谷关之险勉强支撑。

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吗,秦孝公即位。

秦孝公想要在短期之内就实现秦国的强盛,而商鞅要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促使他不得不制定更为激进的方案来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首先便是严刑峻法:

在路上随意捡起别人掉落的东西,处刖刑;

男子重婚,处斩首;

公开肆意的讨论国家法令的,处斩首;

盗窃数额巨大的,处斩首。

这种轻罪重罚的政策虽然可以降低人民去触犯法律的可能,但是这也导致了犯大罪者有恃无恐。

如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改朝换代的重要事件。

随后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席卷全国,各个郡县的人民都无法忍受这种严苛的刑罚。

秦朝的人民视秦朝的官员如同洪水猛兽,不是要吃人,就是喊打喊杀。

这种尖锐的官民对峙,基本上可以归咎为商鞅的变法所引起的负面作用。

这与苏轼的主张相违背,苏轼所信奉的是千百年来的儒学正统,信奉的是儒家仁政学说,其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之上,他主张罪与刑应当轻重相当,培养人民道德之风才是正途。

苏轼也曾直谏宋神宗表明新法的利害观点:“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穷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

商鞅的变法禁止农民接触外来的事物,将农民绑定在秦国的战争车轮之上。

商鞅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思想上,他对爵位继承的制度表示抗议,甚至建议摒弃传统继承形式,启用军功爵制,这有可能破坏传统制度,也有可能破坏国家的统治力量。

苏轼对此可谓深恶痛绝。

商鞅的变法虽然可以很快的让国家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

但礼崩乐坏,人人只遵照国家的意志行事,不顾及人民的感受。这会导致民众越来越不理解,以至于心怀怨怼。

商鞅向上触动了上层贵族的既得利益,对下实行恐怖统治难得民心,得不到底层百姓的拥戴。

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所有的势力所排挤,因此,他的终局皆是他咎由自取。

商鞅的正面评价

万事都有其两面性,虽然商鞅奉行的愚民政策让百姓怨声载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商鞅的变法是具有创造性的。

商鞅的诸多评价者的正面典型,莫过于中国现代作家兼历史学家的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先生评价商鞅是更“重实际”的政治家。

商鞅变法本质上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使秦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郭沫若先生对商鞅的评价如此之高,离不开他对于“法”的理解。

他站在战国时代的背景之下,旧的礼制传统已经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就应当用严刑苛法替代它。

乱世用重典,重病下猛药。

正如郭沫若论春秋时所说:“时代不同了,礼必须下来了,刑必须上去,这是一种新秩序。”

商鞅此时颁布的严苛法令,的的确确地肃清了基层的治安环境。

连一向憎恶法家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公正地写道:“变法之后,人民大悦,乡邑大治,山无盗贼,路不拾遗。”

郭沫若清楚地知道“法”与“礼”之间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行必要的事,变法图强就是这个时代必要的事。

根据时世的变化改变治理国家的方法,郭沫若认为这就是商鞅分内之事,是合理的。

苏轼与郭沫若的分歧

郭沫若与苏轼都对商鞅有着数十年的研究,两人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理应评价相近,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答案应到两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去找。

《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当时的王安石新政并不得民心,劳民伤财。

因此,苏轼极力地反对新政推行,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其位谋其政,这是苏轼所考虑的。

两人虽然都是文人,但区别在于郭沫若先生不是官。

两人的角度不同,苏轼的观点在于利民,郭沫若的观点在于利国,两人看待问题的观点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

苏轼只看到了百姓生活的痛苦,但却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变法百姓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郭沫若认为,商鞅在变法强国的同时也考虑过人民的生活,让他们也能受到变法的殷惠。

人们虽然受到严苛法律的压迫为国家所服务,但是他们也从动荡的时局中获得了一份安宁。

抛开时局动荡,郭沫若可以在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客观的方向评价苏轼。

自列宁开始“和平、面包和土地”奠定了苏维埃政权的开始,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作为推翻中国帝制的重要承诺。

而商鞅开辟了土地改革的先河,因此郭沫若对于这位土地改革的先驱是有一定的好感的。

此外,商鞅变法彻底摧毁了古典的贵族制度,打通了下层人才的上升渠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俗精英文明。对生活在没有贵族的民国时代的郭沫若先生自然是深有体会。

无论是夸赞或是批评,商鞅的变法并没有苏轼所批评的那样不堪,也没有郭沫若先生夸奖的完美无缺。

商鞅的变法从面子上很快的实现了秦国从孱弱走向富强,带领秦国的军队走出函谷关,统一中国。

但是从里子来看,他的变法也千疮百孔,例如军功爵制,六国都灭亡了,没有军功可立,百姓如何才能上升?

例如全战全耕,六国皆灭,人民的生活就会向着更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发展,变法所压制的工商业,又在压制着国家的进步。

总结

商鞅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在延续继承了商鞅设计的制度保障下,我们走过了两千多年的骄傲岁月。

商鞅在那个尚且蒙昧的时代凭借一己之力,将人类的制度设计水平带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商鞅变法中法家思想里的糟粕应该被坚决地摈弃。

任何人都不应该让其招魂复辟,但他为当初蒙昧的时代做出了开创性的进步,也不应该被抹杀掩埋。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

《法经》

《商鞅法治理论的缺失》

《史记》

《战国策》

《商君书》

相关内容

广州二中飞出“空中F1”选...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秦小杰 七月午后的阳光,将位于广州市白...
2025-08-02 08:39:34
全国“数据要素×”大赛福州...
全国“数据要素×”大赛福州初赛正式启动啦!此次初赛的开启,犹如在福...
2025-08-02 08:38:14
福州市数字经济职工劳动技能...
近日,福州市数字经济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决赛隆重举行。赛场上,来自各行...
2025-08-02 08:36:39
原创 ...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最得力的助手就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是一个非常会...
2025-08-02 08:33:38
原创 ...
文|柯静 编辑|柯静 前言 秋战国时期楚越之间地关系在当时影响有多...
2025-08-02 08:33:34
原创 ...
楚汉相争时,项羽作为盖世英雄,立下赫赫战功,却高开低走,被刘邦逆袭...
2025-08-02 08:33:21
第一功臣,权力大,刘邦还会...
萧何作为第一功臣、第一丞相,那他适不适合做呢?日子好不好过呢? ...
2025-08-02 08:33:13
原创 ...
皇权,受命于天,但是当到了这个孤独又清冷的位置上的人,还是当初的那...
2025-08-02 08:33:08
原创 ...
木木:小月月,快来啊!我给你暖好被窝了。 月月:来了来了,请开始你...
2025-08-02 08:33:03

热门资讯

原创 非... 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记得当年最为火热的“葬爱家族”呢,早在20多年以前,造型千奇百怪且颜色花里胡哨的发...
原创 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迈上了新台阶,通过这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
午门献俘:大清帝国最高光的时刻... 帝国的礼仪:从影视剧中的误解说起 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明黄色的琉璃瓦下,巍峨的宫殿前,...
原创 原... 赵光义杀哥哥赵匡胤而夺帝位的可能性不大。 一者,赵光义有一个“金匮之盟”作为继位当皇帝的保障; 二者...
原创 一... 讲故事前,咱们先一起了解一下,这个曾经在上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 杜月笙(1888年-195...
原创 一... 众所周知,如今古墓的发现多是因为在土中发现了一些冥器,之后考古学家顺藤摸瓜的找出了古墓的位置。但是其...
原创 咸... 咸丰帝与对俄外交的决策特征 咸丰年间,清政府是如何催动,对俄弱势外交制度重构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
原创 终... 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刘备喜欢用魏延,而诸葛亮不喜欢用魏延?这中间的着重点并不是魏延到底是不是忠于蜀汉的...
原创 晚... 遴选一组百年前留存的黑白照片,拍摄者并不是刻意为之,有的甚至模糊不堪,却更直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原创 如... (文末附卧龙英子日常) 如果诸葛亮没有出山,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没有出山以前,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