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二帝中,论母子关系最不和谐的有两对,一是顺治母子,二是同治母子。这两对母子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先帝崩逝,孤儿寡母,而且母后都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孝庄和慈禧都被称为清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
孝庄与慈禧在培育皇子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孝庄是一门心思想让顺治成才,她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在多尔衮的强势之下有利的维护了皇权,保住了顺治的帝位。孝庄与顺治之间的分歧,是出现在顺治帝亲政以后,由于顺治的叛逆性格,导致了母子关系紧张。但不可否认,孝庄在教导顺治帝方面,是下了苦功的。
然而,慈禧的情况却不同,虽然她的遭遇与孝庄类似,但在她的眼中只有权力,没有丝毫的母爱。同治帝之所以没有像顺治帝那样有作为,和慈禧脱不开关系。因为慈禧的精力都花费在其他方面。
其一,忙于后宫争宠。慈禧出身不算高贵,深知入宫后受宠的重要性,她的运气很好,在咸丰众多的妃嫔中,只有她顺利生下了皇子载淳,其地位也从贵人升为嫔,再升为妃、贵妃。
生下载淳后,慈禧很担心其他后妃也诞育龙种,因此她的心思还是用在争宠、固宠上,当然这就谈不上对儿子的母爱了。加上清代后妃之子由别人抚养的特殊制度,慈禧与载淳的关系就不如一般亲生母子那样亲密。
其二,忙于政治斗争。慈禧天资聪颖,对政治又较为上心。早在咸丰末年时,她就参与朝政,介入了宫廷斗争之中。尤其是咸丰出逃热河后,慈禧更是与咸丰帝宠臣肃顺、端华等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及至咸丰死后,她又伙同慈安、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
在这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中,慈禧赢得了最终胜利,并打破祖制垂帘听政。此后,慈禧不满于现状,将矛头指向了恭亲王奕,处处设计打压。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脑力与体力的拼杀,不专心投入是不会成功的。慈禧在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后,注定她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
其三,忙于权位。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打击异己固然是必要手段。可当时慈安仍在,奕的势力也不可小觑,而自己的儿子又不成器,学业不长进,到了十六岁时依然看不懂大臣的奏折,像他这般,别说是中兴祖宗社稷,就是当个平庸的皇帝,恐怕也难以胜任。
而此时的慈禧,已经掌权十余年,对皇权的热衷与痴迷已经是不可自拔,让她轻易放弃是很难的,即使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她也是心有不甘。而且,同治帝脾气倔强,又有叛逆性,他与慈安的关系比生母还好,这让慈禧格外伤心,或许在她眼中,亲生儿子也是自己的“政敌”,到手的权力岂能拱手相让呢?历史证明,在皇权巨大的诱惑力面前,血缘亲情也要让步。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慈禧由于这些客观因素及个人的权力欲望,导致了对同治帝疏于教育,她能做不过是叮嘱上书房的师傅们“设法劝讲,不可再耽搁”这一类空话,而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或许慈禧内心还有更可怕的思想,既然儿子不成器,那么就让她一直这样垂帘听政。
慈禧与同治母子不合,这在正史上也是有记载的。而在野史笔记中,则更为离谱,甚至说同治帝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狸猫皇太子”。
《清稗类钞》中就记载,同治帝根本就不是慈禧亲生,而是后宫某氏所生的,后来慈禧毒害这位宫女把皇子占为己有。同治既不是慈禧所生,当然不能得到慈禧的母爱。
还有《慈禧外传》也有记载,说慈禧当时生的是女孩,不是龙子。总管太监安德海得之后,便勾结老太监,买通盲人稳婆,从宫外民间偷偷抱来一个男婴调包,这男婴就是同治帝。
这些野史的记载只是传说,不是事实。因为关于慈禧生于载淳的记载,在清宫档案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包括从怀孕到分娩的所有细节,都是有据可查的。
同治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康熙、乾隆那样的明君,固然与他自己的天分有关,但从后天因素来看,慈禧作为母亲是不合格的,没有给同治帝提供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教导他成才。这一点,她比起孝庄来,差的可不止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