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和我们国家一衣带水,从唐朝到当代一千多年的时间,两个国家种种恩怨数不胜数,尤其是侵华战争两国结下血海深仇,关系是真的不怎么好。
可偏偏有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的历史上被称颂赞扬,甚至不惜跑到我们国家专门给这位中国人建立雕像。
按理说能被这样纪念的人应该也是位英雄人物,可事实上这个人不过是一个海盗罢了。
这个人就是汪直,老家在明朝安徽,中国人眼中的海盗,日本人眼中的大英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时势造“海盗”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倭寇侵扰,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抗倭运动中,
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最著名的便是戚继光了。
倭寇之乱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就像是一根倒刺,牢牢扎进明帝国的血肉里,时不时就刺一下。
然而为什么明朝倭寇这么猖獗,又为何屡治不止,
还得从明朝的“海禁”说起。
我国的海岸线很长,唐朝开始便已经有民众出海前往东南亚地区的记载。
大明朝开国之初,最主要的敌人还是残余的北元势力,原本和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等人流亡到了海外,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强大的北元,朱元璋索性实行海禁政策,
切断张士诚的补给线。
这个政策谈不上好,但勉强还有点用。
随着时间流逝,北元没落了,明朝终于能腾出手治理东南沿海地区。到了永乐年间,朱棣派人下西洋,可谓轰轰烈烈。
这一时期,倭寇几近消亡。
可是下西洋活动最开始更多的是彰显国威,没多少收益。等朱棣去世后,后来的皇帝便放弃了这一行为。
虽然官方放弃下西洋,可民间商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很快,东南地方走私势力垄断了海上贸易,迅速做大做强。
明朝中叶,倭寇动乱越来越频发。每次倭寇一来,中央就得掏腰包救济受灾地区,如此循环往复,
到最后闹出了中国商人和倭寇联手骗中央财政的事情。
汪直,便是这一时期,和地方走私势力联手的假“倭寇”,真海盗!
只不过这个海盗太厉害,以至于遗臭万年。
日本浪人和中国海商
公元1467年,日本人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反叛,由此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代。
这一时期的日本动乱频繁,百姓民不聊生,社会上的浪人团体越来越多。
中央政府动乱,海上却没人管,这些浪人于是漂洋过海来中国抢劫,变成了中国人所说的倭寇。
可日本这些浪人组成的倭寇能有多少本事呢,
真正站在他们身后的领导者是汪直。
由于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没有哪个沿海走私大家族愿意失去这块肥肉,
必须得想出一个办法,既能逃避朝堂的追责,还能暗地里走私货物赚大钱。
汪直,就是这个时候通过在各方势力之间转圜而发家的。
传说汪直出生时天有异象,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梦见一颗星星落到了自己的怀里。
当然我们后人都能看出这是杜撰的。
但这也能说明汪直确实有能力。
汪直原本是一个安徽商人,他在和日本经商的期间受到了对方的热烈欢迎,
当时日本名人松浦隆信还为他在日本建造了宅院,以供他长期居住。
在嘉靖年间,明朝遭受倭寇的侵扰极其严重,而海上各种走私商人利益冲突不断,
整个东海海域可谓乱成了一锅粥。
汪直在这个时期,与当地官兵合作,一方面开展自己的走私贸易,一方面吞并其他海盗,帮助官兵打击一些倭寇势力。在这期间,汪直无论是在明朝官府还是日本贵族,亦或是海上贸易势力都是吃得开的。
就这样,汪直逐渐确立了自己所谓“海上霸主”的势力范围,成为中国“海盗王”。
在这些日本人的眼中,汪直是来自天朝上国的使者,是能带领自己过上好日子的海上霸主,
是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给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的神!
可在中国人眼里,汪直就是一个走私犯,大海盗,是人人唾弃的民族败类。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在汪直的故乡建了纪念他的雕像,却又被中国人推倒的原因。
是非功过转头空
嘉靖三十三年,明朝抗倭英雄胡宪宗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
胡宪宗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来到东南地区了解当地的局势后,做主对汪直的父母妻儿善待,派人和汪直交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自己的好意。
汪直一看胡宪宗人还不错,遂愿与胡宪宗交好。在胡宪宗的联络下,这一时期汪直和明廷的关系有所升温。汪直也帮助朝廷整合了一部分海上势力。
一切看起来都要向好的方向转变,可在一次对海盗的打击活动中,
由于汪直没能及时剿灭海盗,又没有约束好自己的部下,汪直被认为本性难移。
朝廷不信任汪直会实心归附朝廷。更何况,汪直还想要干一件绝对的“禁事”。
汪直想重开海禁!
汪直清楚海上贸易有多大的利润,并且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已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航海贸易浪潮中,他想要建立完整的官方海上贸易体系。
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在这个时期都已经开始地理大发现,到处殖民掠夺,企图建立海上霸权。
而明朝,仍旧在闭关锁国。
可是这时大明王朝早已失去了进取的精神,早在嘉靖二年时,皇帝曾因朝贡纠纷一怒之下断绝了贸易途径,表示自己不想开海禁。
况且这些年下来沿海早已是走私活动猖獗,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地方官员与地方豪绅暗地联合,赚走了大笔财富。
他们又岂能甘愿开海禁失去原来的生钱路子呢?
汪直被朝廷视为叛乱分子后很快便被逮捕了,就连胡宗宪也救不出来人。
汪直在狱中写下了《自明疏》,细数自己平定倭寇,为国守边的功劳,又向皇上进言日本国力衰弱,
自己愿意组织海上贸易,解除海禁,为朝廷效犬马之劳。
可这些自辩终究无济于事。
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直被斩于杭州府官巷口。汪直死前曾说:
“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果不其然,汪直死后,倭寇卷土重来。
结语
汪直的有功有过,有人说他入敌国为奸,也有人说他约束了海盗,是非功过,皆有所言。
时光匆匆四百年已经逝去,留给后人的只是史书上的些许笔墨,究竟当年谁对谁错,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
只是遥想,
倘若当年朝廷采纳汪直的建议,开放海禁,建立贸易体系,后来那些血流成河的历史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