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筱说历史
曹操以为——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伐之良式也。
曹操未出仕时,许多名流对其人“大异之”,异什么呢?史无记载,不得而知,想来,“讲武”大约是重要的一方面。
因为“治世修文,乱世尚武”。如汉末乱之将作,书生们仍在明经属文,曹操此举则尤为特出。因文只可修心养性,唯武则可治乱平天下。
曹操讲武大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军事学著作,尤其的兵法;一是真刀真枪地习练武功。有关史籍记述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又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曾在南皮这个地方一天射野鸡六十三只。从此可见其习武所用功夫。
然而曹操讲武的造诣与成就,更主要的还是其戎一生作为统帅的战绩。自镇压黄巾始,讨董卓、征张绣、破吕布、降黑山、亡袁术、战官渡、攻乌桓、下辽东、袭荆州、定关中,运筹帷幄又亲冒矢石,出生人死,何止身经百战,这些举凡有曹操在都是赢家。尤其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之一。曹操在战场上真正败得一塌糊涂的战例仅赤壁之战一次。且这一战,大约也并非曹操全不是周郎,孔明对手,实一路所向无敌,胜利冲昏了头脑,而过分轻敌也。这其中可能表现了另一问题,曹公讲武可能更讲求技术,相对疏于武德修养,致使他大胜之后大败。
正因为曹操有此讲武实绩,其关于军事学的著作也成煌煌大观。《隋书·经籍志》载,曹操兵法著作有:
《孙子兵法注》二卷《续孙子兵法》二卷,《太公阴谋解》一卷、梁六,梁复有《太公阴谋》三卷,《兵书接要》十卷,梁又有《兵书接要别本》五卷,《兵书要论》七卷,《兵书接要》三卷,《兵书略要)九卷,梁又有《兵要》二卷,《魏武帝兵法》一卷。可惜现在能看到的除《曹操集》中的若干军令外,仅一《孙子兵法注》。其中“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军容不人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法“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等关于军政之政尤为重要。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与讲武相连的就是屯田。
屯田就是解决军需的问题。换言之,当兵就是吃粮,打仗就是花钱如流水。如此农耕就尤为重要。而战乱年间生产总是无法保障,且战乱中,在老百姓眼中常常是“兵匪一家”。因此粮草历来是兵家头痛的事情。因之,为保证战事顺利进行,为将者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白话一点,打仗就是拼命,但拼命也须吃饱了才有劲,否则就完全是送死。因之,屯田往往可使军队如鱼得水,这是历史的经验。
曹操带兵自然也多次陷人粮草不继的困境。第一次征陶谦,与吕布争兖州等战事,都是因无粮而中途退兵。而到迎献帝,定都许县,粮食问题就更见严峻。于是屯田在曹操就势在必行。当然于曹操而言,屯田的劳力、土地、耕牛都不成问题。
因此,当枣祗最初提出屯田,曹操就很重视,几经推敲,于建安元年曹操遂颁布《置屯田令》,正式实行,令文曰:
夫定国之术
,
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曹操此令即说明自己屯田是效法商鞅和汉武帝的,目的在于强兵足食。这就是曹操许下屯田之始。
许下屯田,最初是民屯,即把黄巾军降众和各地流民按军制组织起来,约五六十人一屯,配以土地、耕牛、种子,设官管理。
许下屯田第一年即大获成功,收谷百万斛,上下振奋。后又实行军屯,效果亦好。随着曹操军事上的胜利,屯田规模、区域也不断扩大,几乎遍及曹操统治的整个中国北方。大抵边境是军屯,内地是民屯。与之相应,曹操还兼顾水利建设,以保证农作物有种有收。
由于屯田,后来征战曹操再没有无粮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