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政变并非像晴天霹雳那样突如其来……回答是:根本性的变革触动了整个社会机体和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这是戈尔巴乔夫在《八月政变》中描述的在苏联解体之前发生的8·19政变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宗教、政治、经济、外部势力等等太多因素了,但是有时候分析的原因越多越像是在找借口。不管怎么说,在这种政治事件里,总会有一两个人扛下了大部分的责任。如果苏联解体,一定要找一个这样的罪魁祸首,那么是叶利钦,还是戈尔巴乔夫呢?
▲叶利钦旧照
01
专家表示,其实他俩都不算,因为原因太复杂。早在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台之前,苏联就已经摇摇欲坠了。他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但进展极其缓慢,经济改革受挫后,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然而由于前苏联体制庞大,沉疴已久,这次改革带来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在1990年宣布独立。
眼看其他加盟共和国也有这方面的趋势,戈尔巴乔夫不想眼睁睁看着苏联解体,便于1991年5月与15个加盟共和国达成协议想要重组一个“新苏联”。
当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时,由于政治情况复杂,难以推进,他便把叶利钦推上了苏共中央书记的位置,寄望于叶利钦大力支持他的改革。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制定有很大问题,行事瞻前顾后。叶利钦虽然被要求主持莫斯科的改革,但是戈尔巴乔夫这种极不稳定的态度也阻挠了叶利钦的工作,并引起他的不满。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旧照
叶利钦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根本不能触及真正的问题所在,只是表面功夫。而且在保证改革效果上缺乏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对待反对势力心慈手软。这一切都让叶利钦对戈尔巴乔夫渐渐从失望转变为不满,这种不满迅速发酵,让叶利钦终于站在了戈尔巴乔夫的对立面。
02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的最终愿望也完全不同,戈尔巴乔夫希望能继续维持联盟,就算是以另外一种形式也可以接受。
叶利钦则不然,他渴望带领俄罗斯联邦摆脱苏共的控制,可以独立发展。
叶利钦的这种态度直接左右了其他加盟各国,因为各国都想要独立,只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不足,只能暂时报以观望态度而已。
▲克里姆林宫照片
此时克里姆林宫便存在了两个权力机构,一个便是戈尔巴乔夫带领的苏联最高苏维埃政权,另一个便是由叶利钦带领的俄罗斯联邦。但当时苏联军队克格勃警察以及核武器,其实都还掌握在苏共手中,占绝对优势。而叶利钦最大的优势在于民众之间,他在群众中有着相当高的威信,这一点令戈尔巴乔夫也无可奈何。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通过各种交锋,终于在重新组建苏联的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加盟各国将重新缔结条约,并且得到自治权力。这其实也就是戈尔巴乔夫初期的方案。
03
但随即发生的8·19政变却改变了一切,苏共顽固派和保守派不能接受苏共失去控制权这一事实,他们将俄罗斯联邦执政中心大楼包围,软禁了戈尔巴乔夫。
▲八一九事件中的叶利钦
当时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并宣布苏联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叶利钦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他背后有美国和民众的支持。他走上街头登上坦克宣读《告俄罗斯公民书》,呼吁“俄罗斯公民对叛乱分子给予应有的回击”,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最终这场政变不到三天就宣告失败。
这次政变不但没有达到目的,还给了叶利钦最好的机会,此后叶利钦彻底掌握了苏联的实权,他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新联盟计划本来就不以为然,此时便是拒绝签署约定的大好机会,新联盟计划宣告破产。
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国总统,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宣言。戈尔巴乔夫已再无回天之力,此时苏联其实已经宣告解体。
在1991年12月25日晚上7点,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此时苏联在各种意义上已完成了解体。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旧照
结语
在8·19政变之前,前苏联其他共和国已经同意签订新的契约组成新的联盟,可以说是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最初计划在实行。虽然经过比较波折,叶利钦其实是处于下风。但是这场政变让叶利钦迅速占领上风,理直气壮地拒绝签署新联盟条约,并且将之彻底瓦解。
参考资料:
《告俄罗斯公民书》
《八月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