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否能够被列入战国七雄,不是看它打了多少胜仗,控制了多少地盘,而是看它是否达到这个标准。
分析
东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家更习惯称这个时代为春秋战国。但其实这并非一个完全并列的时期。
东周的起始时间是公元前770年,结束时间为公元前256年。可“春秋战国”的结束时间却是公元前251年。
春秋战国时间之所以要长于东周时间,说白了就是因为在东周被灭之后,还经历过一个长时间的“战国混战”秦国才统一了六国。而在这战国混战中,自然是不会少了韩国的存在。
“春秋战国”从哪里来
春秋战国并非国号,而是一种学术称呼。这种称呼不同于周、秦、汉、唐等国号,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
所谓春秋,学术界普遍观点都承认,这么称呼是因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当然了,之所以《春秋》影响力大,还是因为这部书是孔圣人所著作。
至于战国,这个称呼的根源来自于西汉学者刘向所著作的《战国策》。《战国策》这个名,一听起来就知道,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不过,《战国策》能够成书绝非刘向一人之力。他是在集合了前代大量史书的基础上,“合成”了这么一部史书。
而且,刘向所“合成”的《战国策》也并非完整的《战国策》。就像中国历史上很多著作一样,在初始《战国策》完成之后,还有很多人在给他进行补充。
韩国为何是“七雄”
说完了“春秋战国”的来历,咱们就可以来聊一聊看似“羸弱”的韩国,为何能被列入“七雄”之一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刘向把他列入了“战国七雄”。当然,作为一个学者,他不会无缘无故地这么定义,他有他的道理: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刘向没有明确地说出战国七雄这个词,但是他的这句“万乘之国七”却成为了战国七雄的开端。
其实,在刘向之前的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说过类似的话: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后面的我们不需要注意,但前面那一句很重要。就是“冠带战国七”。“冠带”即古代士大夫以上的装束,这里有“领衔”的意思。
也就是说,众战国中,领衔者有七个,也就是所谓的“冠带七国”即“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只不过,司马迁并没有说明为何是这七国国家领衔,直到刘向,他明确地说了,之所以是这七个国家领衔,是因为这七国能够达到万乘之国。
“乘”指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早期的时候只有周天子可以是“万乘”,其他的诸侯国只能是“千乘”。发展到后来,周天子势衰,诸侯国兴起。于是就出现了七个“万乘之国”。
韩国既然达到了“万乘”,就自然被列入了七雄之一。至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不起眼与羸弱,那只不过是同其他国家相比,而且是在后人眼中的韩国。
毕竟,在那个年代,是有这样一句话的,“天下劲弩,尽出韩国”。只此一句,我们便可以看出来韩国对于当时的影响,以及韩国的战斗力。
韩国不弱
能在乱世中生存,而且生存到“最后”。这本身就是一种势力的证明,即便韩国是七雄中最早被秦国所灭的,但也要晚于那些“小战国”。
韩国,“败于地缘,成于地缘”。因为它地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它成为了所有国家都要吞并的一个国家。它四处与人接壤,也就避免不了四面受敌。
可同时,韩国所处的位置,盛产“铁矿”。这在当时可是宝贝,在青铜器时代,能够盛产铁矿,本身就是科技与战斗力的体现。
也恰恰因为如此,韩国能够盛产出先进的军事器械,并用这些军械同其他国家抗衡:
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风雨飘摇之中,韩国凭此生存了下来。也是每每在“国危”之际,以此为筹码来寻找依靠。“铁器”外交,是韩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手段。
战国多策士,正是这些策士推动了战国之间的战争。在形势的驱动,与策士的鼓动之下,韩国自然也不能“独山其身”。
它虽然是“七雄之弱”,可众多的“国际行动”中它也不甘落后。它救过鲁国、灭过郑国、伐过宋国、败过楚国。他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不是那些小国家可以比的。
而且,韩国也并非“坐吃山空”。在“变法兴盛”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皆有变法。虽然最终统一六国的是秦国,但每一个国家都因为变法而曾经强大过。
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励精图治,整顿军备,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使得韩国势力得以迅速提升,一时间也无人侵犯: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遗憾的是,申不害的变法也是“人死政息”,在他死后韩国没有能继续他的变法成果。
结语
韩国能够被列入战国七雄,自然有它的道理。它达到了“万乘之国”的标准,没有理由不被列入战国七雄。
而且,韩国之弱,之不起眼,也只是同战国七雄中其他强国相比“不起眼”,可要是同那些小战国相比,韩国也是一个“强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