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们把一个熟睡的巨人吵醒了,现在他充满了愤怒。
这是战争电影《虎!虎!虎!》中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在偷袭珍珠港成功后说的一句话。或许历史上的山本并没有说过这句话,但他确实有这种感觉,其后战争态势的发展也如他所料,美国在此后不久后参战,珍珠港事件成为二战重大转折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背景
1939年,日本当局制定“北上”、“南下”两个作战方针,“北上”即侵略苏联,占领西伯利亚,与德国遥相呼应,最后瓜分苏联;“南下”则是利用强大的海军实力,入侵东南亚、掠夺资源,为日后进一步的战争做储备。
日本和苏联是西太平洋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日本凭借明治维新迅速崛起,迈入世界一流强国行列。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打败北洋水师,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并迅速吞并朝鲜。在此后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击败俄军,远东格局就此改写。
双方的较量并没有结束,远东地区成为苏俄和日本全面对抗的舞台。1921年,苏俄策动中国外蒙古独立,十年之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策划成立伪满洲政权。从此日本和苏俄正式走向武装对峙,爆发了诺门坎战役。这是一场战役级别的会战。日本在发动战役前满怀信心,他们认为苏联地理位置存在缺陷,无法快速调动部队,以为一出手就可以掌握主动权。结果在战役的决战阶段,苏军在朱可夫指挥下,十万精锐出击,天文数字的弹药落在日军头上,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北上”吃了败仗后,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的梦想化为泡影,日本只好选择第二个作战方案——南下。
虽然占领东南亚容易,但其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当时的东南亚被“英、荷、美、法”四国殖民,进攻东南亚无异于与虎谋皮。
1941年7月28日,日本正式占领法属印度,美国随即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并且中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石油作为工业黄金,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在《美日通商条约》期满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租借法案》,该法案中申明,美国可以向任何被侵略的国家提供武器、军民用物资支持。此法案适用于正在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苏联也因法案受益,无数苏军在远东得到装备,再齐装满员返回西方参加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毫无疑问,美国正成为反侵略国家的兵工厂。日本曾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希望说服美国牺牲中国、东南亚达成和解,但美国方面反应冷淡,要求日军必须无条件从中国撤出,双方的谈判均触碰底线,一场大战无可避免。
珍珠港事件爆发
在夏威夷上驻扎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日军最忌惮的军事力量,它的存在可以让美军在短时间内干预亚太战事。如果能够以极小的代价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海军将在西太畅通无阻,东进可威胁美国本土,以此获得与美国谈判的资本。
负责制定偷袭珍珠港计划的正是山本五十六。在前一年日军进行的一次军事演习中,山本看到日本航空兵的表现后对他的参谋长说:“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是可行的。”此后不久,山本开始着手计划珍珠港之战。
山本遇到了许多阻力,日本海军内部有人认为,偷袭珍珠港将迫使美国参战,而且一支庞大的舰队横渡3500海里不被发现,这是很难想象的。山本是个冒险家,以辞职相要挟。1941年11月,在日本天皇出席的御前会议上,这项行动被正式批准。为了完美执行偷袭计划,山本率领联合舰队在与珍珠港相似的鹿儿岛湾进行秘密训练,为偷袭做最后准备。
1941年12月7日凌晨4时,珍珠港以北250海里,东方的水线已经泛白,拂晓前的宁静却突然被打破。一支由六艘航母组成的庞大舰队向南驶来,航母甲板上停满了轰炸机,机腹下有的挂载炸弹,有的挂载重型鱼雷,闪烁着一道道冷光。
凌晨6时,包括零式战斗机、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在内的首批183架战机从甲板上起飞,直扑珍珠港。与此同时,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大使收到一份来自东京的电报,要求其务必于檀香山当地时间7时半,也就是正式轰炸珍珠港前半小时,将电报交给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谈判。7时15分,第二批日本战机起飞。
7时02分,位于欧胡岛北部的一个雷达站发现大批飞机从北方飞来,雷达管制员向值班中尉报告了这一消息。中尉认为,这是从西海岸飞来的B-17机群,美军空防司令部下令雷达站关闭,最后一个制止日军空袭珍珠港的机会错过。
7时55分,日军俯冲轰炸机率先发起袭击,轰炸了瓦胡岛的三个机场。两分钟之后,鱼雷轰炸机展开行动。反应过来的美国海军立即向各支舰艇发出警告,称这不是警告,然而为时已晚。
在这次偷袭行动中,日本仅仅付出了损失29架飞机、55名飞行员的微小代价。反观美国一方,除了三艘航母不在港外,几乎所有舰船遭遇重创,其中包括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总吨位超过30万吨。而停放在珍珠港内的390架飞机,188架被摧毁,155架受损。人员伤亡方面,总共2403人死亡,1178人受伤。如果不是南云中将临时放弃第三次攻击,美国的损失将更加惨重。
珍珠港事件的疑点
关于珍珠港事件,坊间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这次偷袭是是真正的偷袭,一是这是一场由美国导演、日美双方主演的剧情,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第二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由于存在太多巧合,一直在军迷圈流传着。
最大的疑点就是珍珠港内航空母舰的突然调离。日军发动袭击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停靠在港内的三艘航母。然而当日本战机飞至珍珠港上空时,却发现视线内没有任何一艘航母,难道凭空消失了?事后美方曾对此解释,称企业号正在赶来的路上,从甲板上起飞的侦察机已经抵达珍珠港。而另外两艘航母一艘刚刚起航,另一艘在圣地亚哥做保养。偌大的一个海军基地没有一艘航母坐镇,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其次,二战时期的美国已经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情报大国,不可能对日军的战前准备一无所知。美军情报官曾经日军可能偷袭珍珠港的情报递交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只是淡淡地回应知道了。而当这份情报送到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手上时,他的反应比罗斯福更淡定从容,说这没有什么,同时强调这份情报不能外泄。这一切似乎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还有一点,在袭击结束后的第一时间,美军就将沉没的军舰打捞出水,并且很快进行了修复,恢复了从前的战斗力。美国的工业水平固然发达,但修复军舰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从图纸设计到原料采购再到重新改造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当这些军舰被拖进工厂时,工人发现改造所需的每一道程序已经被提前准备好。
珍珠港事件带来的影响
珍珠港事件,日本看似赢了,其实是输得一败涂地的赌博之战。单说这一战术确实是非常成功的,日本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保证了西太平洋航线的畅通,狂热的日本民众甚至认为三个月可以占领美国西海岸,最终打败美国。
然而事实是,这是一场战略层面的巨大失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此获得对日本开战的最好理由,美国国会和民众愤怒的声音让罗斯福无需再浪费精力说服国会,团结一致抗日成为美国主流思想。
山本五十六也很清楚,发动袭击的后果将会将美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彻底叫醒,试图逼迫元气大伤的美国谈判。然而事实是,他们低估了美国强大的战争潜力。数百万美国青年加入军队,战争工业模式全面开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太平洋军事力量的重建。随着美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珍珠港事件成为二战关键转折点。
参考文献:《太平洋战争史话.偷袭珍珠港》 《珍珠港1941:美国的耻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