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以筹谋划策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封留侯。而他也被称之为帝王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能成为帝王师也和他的聪明才智不无关系。
刘邦刚刚上位之后,当他得知将军们正在密谋造反,为此他心急如焚找到了张良,而张良却反问了他一个问题,轻松平定了叛乱。那么张良到底说了什么呢?
结识刘邦
张良原是六国时韩国公室贵族,祖父曾先后在韩昭侯、韩宣惠王、韩哀王时期担任过宰相,父亲也曾做过宰相。按照他们的身份地位,张良也能谋得高官。然而,父亲死后二十年,韩国被秦国所灭。
虽然韩国已经灭亡,但张良家的财产还在。但张良心怀国恨家仇,一心想着复仇,于是散尽家产,决定拜师学艺,寻求刺客。
就在这个时候,张良的弟弟病死,他只能匆匆掩埋后离家。经过13年的游历和学习,他找到了大力士,决定刺杀秦始皇却没能成功。他遭到了全国的通缉,于是便改名换姓,化名张良躲到了下邳躲藏。
这里是一个躲藏的最佳居所,这里四通八达,人流复杂,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既能躲避通缉,又能结交天下豪杰。
在这里,张良也遇到了他一生中的贵人。这个人就是黄石公,传授了张良《太公兵法》,张良对此书爱不释手,每天阅读和研究,从中学到了许多文韬武略,也为他日后辅佐刘邦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义,张良也在下邳聚集了一百多青年的队伍,准备去投靠代理楚王景驹。
公元前208年,沛公刘邦率领几千人来到了下邳。张良觉得刘邦很有前途于是便归附了他,于是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官,也就是掌管军马的官。
于是,张良便开始了他辅佐刘邦的一生。
刘邦为了顺利入关,计划发兵两万强攻峣关。对此,张良却认为秦军还有力量不可轻敌,要智取。于是建议刘邦一方面派出部队先走,并准备五万人的粮食,另一方面峣关的驻守将领大多都是屠户的子弟,这些人贪财,给他们一点财宝拿着去收买,他们一定会投降。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并付诸行动,结果,守关的秦将纷纷背叛秦朝,要求和刘邦讲和。
刘邦本打算应允,就在这时张良又拦住了他说道,如果现在我们一下子答应他们的话对我们非常不利,不如趁着秦军松懈之时进行突袭,打他个措手不及。
于是刘邦又按照张良的建议,绕过峣关急行军数十里,在蓝田大败秦军,一举攻占了蓝田,并在公元前206年到达了霸上,也就是如今的陕西西安东。
顺利进入咸阳之后的刘邦得意满满,看到宫殿豪华,美女众多,一时间被金银财宝所迷惑,想要就这样留在宫中。可就算身边的人再怎么劝,他还是一无所知。张良知道事关重大,便语重心长地对刘邦说道:
“正因为秦朝无道,您才能来到这里。要为天下扫除残贼就应该力求节俭,现在您刚刚攻入关中,就贪图享受,乐而忘返,就是人们所说的助纣为虐啊。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一向信任张良的刘邦听到这番话这才幡然醒悟,于是便立即下令封锁咸阳的宫室和府库,急忙回到了霸上。不仅如此,他还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来申明军纪。
当项羽得知刘邦率先进入关中的消息之后,又气又急,他的手下为了讨好刘邦,暗中派人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想做关中王,还要把天下珍宝据为己有。项羽听后怒不可遏,决定率领军队消灭刘邦。
而项羽的叔父项伯听到项羽要消灭刘邦,却担心牵扯到张良,于是立即来到这里给张良通风报信。张良曾经收留过项伯,所以项伯也对张良有着救命之恩。
这天晚上当他来到霸上找到张良,劝张良赶快逃的时候,他却平静地说道:这样做太不仗义,还是和刘邦说一声比较好。刘邦听后大吃一惊,认为自己的军队无法抵挡项羽,便在张良的建议下去和项羽摊牌不会背叛他。
项羽见刘邦十分诚恳,也就不再怀疑他了。几天之后,项羽带人屠杀了咸阳城,放火烧毁了秦朝宫室,并把这里的宝物全都据为己有。汉中的百姓目睹了项羽的所作所为,于是更加拥护刘邦。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为了限制刘邦的发展,项羽便将巴蜀地区交给了他,还堵塞了他东进的道路。
刘邦认为自己要想有出头之日就必须要得到汉中之地。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也好,巴蜀只有和汉中连为一体,刘邦才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
于是,刘邦找到了项伯让他帮自己说好话,最终项羽同意了他的请求,将汉中划给了刘邦。张良为了打消项羽的顾虑,便给他写信说:“汉王如今已经如愿得到汉中,他绝不敢再向东发展。”
于是他还将田荣和陈余联合起来企图反叛的事情告诉了项羽,以便转移项羽的注意力。
之后,刘邦的势力渐渐发展,与项羽的较量开始转移到了战场上。在此期间,刘邦找到郦食其为自己出主意,没想到却被张良骂了一顿,还说这样做的话,您的事业就完了!刘邦听到原因之后恍然大悟,张良也再次帮助刘邦消灭了楚军,夺得了皇位。
张良轻松为刘邦平息叛乱
刘邦手下的大臣都是江湖草莽出身,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谁都对谁不服气,经常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当众大喊大叫,甚至借酒装疯,拔剑相向。
对此,刘邦感到很是头疼,所以他对论功行赏一事也就一拖再拖。
然而,就在这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到了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就停止了讨论,但看到将军们的脸上却带有埋怨的神色,看起来好像对他有意见。
于是刘邦找到了张良,询问他出了什么事,张良如实回答说:“将军正在议论造反的事!”
这句话却让刘邦大吃一惊,他刚刚当了皇帝,天下刚刚稳定,现在居然有人出来这番,这怎么能让他不着急。
于是他赶紧向张良询问缘由。张良娓娓道来,说当初刘邦全靠这些将士的出生入死才夺得了帝位。如今天下已定,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授予官位和分封土地。
但是陛下分封的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处分的也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所以,将士们对他的想法有些捉摸不透,一边希望尽快给他们分封,一边又担心自己得不到封赏,一些曾经得罪过的他担心会遭到处罚,所以他们就聚在一起密谋发难,很可能会发生内乱。
刘邦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忙询问刘邦该如何处理。
张良不慌不忙地问了刘邦一个问题:“我有一计,可以对付这个局面。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而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
事已至此,刘邦只好如实相告,他最恨的人就是雍齿,他虽然作战勇猛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将士们的心中也很有威望。但他靠着自己的功劳,几次让他在大臣面前难堪。刘邦对他已经起了杀心出这口气,但想到现在正值用人之际,只能忍一忍。
张良拍着手笑着说道:“这就好了,陛下马上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看到陛下分封了自己最恨的人,就会消除一切顾虑,再也不会造反了。”
刘邦听后觉得有理,于是采纳了张良的计策,摆下宴席当着大臣和将士们的面,封雍齿为侯,之后又加快了定功封赏的进度。
这些将士们吃过酒席之后,心里也很是高兴,开心地说道:“现在好了,什么都不用担心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分封奖赏吧!”张良的这一计策,轻松平息了叛乱。
张良也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也是应当被封赏的人,刘邦对他的赏赐也非常大方,封张良三万户。
三万户是什么概念呢?萧何被封为赞文终侯,食邑八千户;曹参封平阳懿侯,食邑一万六百户;周勃封绛武侯,食邑八千一百户。刘邦赐给张良的封赏几乎等同于他们的总和。
张良深知刘邦的心思,他的封赏也在告诉大家,忠实追随他的人什么都能得到。但张良却是非常聪明的,如果现在过于强调自己的功劳,那么就是和群臣为敌,这样一来,大家也都不好受。
于是他坚持不接受,只留地三百户,并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前往封地调养身体。
张良的功劳固然大,封的爵位却是最小,虽然看起来非常吃亏,但事实上,那些被奖赏的人下场都不怎么样,萧何用自污的方式死里逃生,韩信却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吕雉以莫须有的罪名解决,最终只有张良平安活到老。
纵观张良的一生,他的前半生为了报仇,不惜散尽家财,刺杀秦始皇。然而在汉朝建立之后,他却采用了功成身退的策略,实属让人有所不解。
他经常对人说:“现在我以三寸不烂之舌辅佐皇帝,被封为万户侯,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这已经是登峰造极了,我张良心满意足。我情愿摒弃人间事,跟着仙人赤松子去游历天下。”
在功劳和成绩面前,一般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洋洋得意居功自傲,一种是谦虚谨慎,低调内敛反省自己。
尤其后者的人极少,而张良却能成为这极少人中的一部分,不贪婪不自傲,这一品德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而正是因为他自知,才选择了功成身退,避免了自己后半生的纷争。
张良虽然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没有率领过一兵一卒,但他却是秦亡汉兴的幕后操纵者,刘邦之所以能获得王位,张良功不可没。而张良的运筹帷幄,和刘邦的从谏如流也成为了他们建立汉朝缺一不可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