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虽然之前有很多次毛主席在中央的做法都没有得到一些人的认可,还多次被认为有错误,但是最后的实践证明,毛主席在战斗过程中做出的一些决定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
正是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毛主席对于战略大局的正确认识被更多人认同,这才有了后来在中央更多的话语权。
人都有生老病死,毛主席也不是神仙,他也会变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改变世界对新中国的看法,所以毛主席在外交方面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每次接见外宾的时候都会认真准备一番。
一、蓬皮杜:改变世界的偶像
对于以前和毛主席见过面的西方政要,他们对会面时的一些细节更是印象深刻。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一直想要来中国见一见毛主席。他自称是想要“会一会已经成为神话的毛泽东”。但是这一想法直到后来他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实现。
到了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受邀来到中国,在这里他见到了戴高乐曾经最盼望见到的人。来到北京后,蓬皮杜在中南海和毛主席进行了会面,两人刚见面就进行了热切问候。
在见到毛主席的第一时间,蓬皮杜就表达了自己和前总统戴高乐迫切想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在谈话中,蓬皮杜说到毛主席非常了解中国人民。对于这个说法,毛主席谦虚地表示了解一些,但并不完全了解,说完毛主席还和蓬皮杜一起回忆了抗美援朝战争。
那时候蓬皮杜身患癌症,他知道自己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了,所以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毛主席也对这个欧洲率先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很有好感,在蓬皮杜访华期间,他和毛主席两人就航空、海运等一些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
二、惠特拉姆:幽默风趣的人
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2014年去世的他有“澳中建交之父”的称号。1972年上任后,惠特拉姆就公开宣布承认新中国。这一做法对当时新生的中国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代表了信任。
1973年上任还不到一年的惠特拉姆就访问了中国,作为首位访问中国的澳大利亚领导人,惠特拉姆见到了中央的多位领导人。
当时毛主席在和惠特拉姆交谈的过程中还提到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口,但是当时惠特拉姆并不知道,回国后经过一番调查才得知真的有一个港口叫做达尔文港。为此,惠特拉姆还专门向毛主席写过一封信进行解释,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毛主席的博学多智被惠特拉姆所钦佩。
毛主席接见惠特拉姆是在1973年,这距离毛主席去世的1976年已没有多长时间了,所以在接见惠特拉姆的时候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当时有很多人都劝毛主席安心养好身体。但是毛主席依然带病和惠特拉姆见了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这个老朋友还是非常重视的。
三、希思:一位和蔼可亲的人
在中英发展进程中,希思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也是中英关系不断发展的见证者。在希思担任英国首相的1970年——1974年间,他极力推进中英两国关系发展。
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希思回忆起中英关系发展历程时依然非常激动。他这一生在政治生涯中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与中国升级外交关系,英国虽然是很早就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的,但是在1972年以前一直都是低水平的外交关系,迟迟没有进展。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看到新中国的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后,希思意识到不能再这样对中国实施围追堵截的政策了。在访华的时候,和毛主席的交谈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后来希思在回忆的时候给毛主席的评价是,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当时的新中国正是在毛主席和很多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不断会面、会谈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如果贫弱,那么在外交中一定不会有所成就。毛主席在外交场合中的优异表现为我们的新中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是在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中,这才有了现在如此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