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之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迅速南撤,解放军百万雄师攻占南京之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随即对南逃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展开追击。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部队大部被歼灭,国共两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发生彻底扭转。连美国人也看不明白,国民党兵强马壮还有美国的大力支持,在短短三年之内竟被人家打了个丢盔弃甲。
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基本被消灭,仅剩残余部队在后方维持秩序,准备撤退到台湾,总之蒋介石不敢拿这点家底再去和解放军硬拼了。
除了蒋介石残余的一点部队,在国民党各派系中,实力最强的就是桂系部队。桂系军阀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李宗仁老谋深算,白崇禧善于用兵,二人配合多年非常默契,连蒋介石对这二位都有所忌惮。
国内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了夺取北方,将自己的中央军主力悉数派出,为的就是避免其他各派抢了地盘。李宗仁、白崇禧却看出那时出兵未必是好事,所以将桂系兵力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未曾大规模参战。也正因为如此,桂系兵力得以保存。
渡江战役之前,蒋介石就宣布下野,把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扔给了李宗仁。李宗仁原本计划与中共和谈,但幕后掌握实权的蒋介石坚决不同意,而颇为自负的白崇禧此时也与李宗仁产生了分歧,坚决主战。
李宗仁无奈,只得下令与共军决战,连白崇禧也没有想到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竟然在一昼夜之间就被解放军全线突破,国民党部队一触即溃。
随后,白崇禧依旧坚持与解放军死战到底,他将主力部队集中到湖南,准备依托三湘大地,与解放军做长期对峙。
那时,湖南成为长江以南国民党唯一集结重兵与我军对抗的区域。白崇禧排兵布阵,湖南的确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他们在湖南坚守,将对我军迅速解放全中国造成严重阻碍。
因此,如何尽快解放湖南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中国自古就有“绍兴师爷湖南将”的说法,湖南自古出名将,包括毛主席、彭老总在内的我党诸多将领都是出自湖南。国军体系中,湖南籍的名将也不在少数。
同时,湖南也是重要的革命发源地之一,当年毛主席就是在长沙建立了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长沙地下党尽快与湖南军政主官程潜取得联系,尽量争取长沙能够和平解放。长沙一解放,整个湖南也就看见胜利的曙光了。
而实际上,长沙地下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与程潜取得了联系,程潜也表示了愿意和平起义的意向。此时有了中央的指示,长沙地下党便和程潜开始秘密协商起义的具体事项。
程潜与当年的谭延闿、何键等人一样都是湖南当地的军阀,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倍受器重。后来随孙中山参加了护国运动、讨袁战争、二次革命、北伐战争等重要活动。
在湖南,程潜的军事实力并不是最强大的,但无论是在军界还是在政界,程潜的威望无人能敌。后来,程潜大多数时间都在国民党中央任要职,湖南籍的官员和将领都受到他不少照顾。
国内战争时期,程潜曾想竞选副总统,但后来发现实力不足,改为支持李宗仁,而他则回到湖南主持大局。
程潜是老革命,久经风雨,看着山河破败,心中也不甚悲凉,和众多爱国志士一样真心希望和平能够到来,尽快结束这腥风血雨的混战。
因此,程潜在湖南积极联络旧部,征求他们关于和平还是开战的意见。结果,程潜发现,湖南本地的官员和将领,大多数都希望能够与共产党和谈,避免战火再次蔓延到三湘大地上。
可就在此时,白崇禧不断地将自己的嫡系部队调入湖南,准备在湖南与解放军决战。
因此,长沙周边有很多桂系部队,程潜的军事会议上也有不少桂系将领,这些人能否同意跟着程潜与解放军和谈呢?
实际上,自从淮海战役后期开始,国民党内部关于与中共和谈的争论就没有停过。只不过,蒋介石一意孤行,最终把半壁江山都给丢了。
南方各省也看的非常清楚,解放军的实力远远不止他们看到的小米加步枪,老蒋的全副美式武装的五大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在东北和淮海战场上,国军坚决奋战,结果被人家全部歼灭。
平津的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不但保住了自家性命,他和部下还能保留原有职务,受到中共方面的优待和重用。
既然共产党可以不计前嫌,那么南方各省的掌权者,自然也不想打仗。不过,在长沙这种讨论变得更加激烈起来了。
因为桂系的不断加入,使得反对的声音很响亮,但湖南本地的将领们也据理力争,毫不退让。
这次会议吵得很厉害,程潜一拍桌子,稳定一下秩序,然后问道:“子良,说说你的意见。”
程潜口中的“子良”,正是时任国军第一兵团总司令,悍将陈明仁。
陈明仁是黄埔军校毕业,跟随蒋介石久经沙场,屡立战功,以他带兵打仗的本事来说,在国军中属于上乘名将。但此人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在国民党体系内显得格格不入,有几次甚至直言顶撞蒋介石。所以,他的职务和军衔一直不高。
在辽沈战役之前,黄埔出身的陈明仁还只是七十一军的军长,与他的众多同学比起来,地位很低。
但是四平街之战,陈明仁亲自率兵死战东北野战军,最终将林彪逼退。四平之战也是林彪少有的败绩之一,陈明仁一战成名。
白崇禧退守湖南,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陈明仁做前线总指挥,对付解放军。因为湖南即将迎来的正是林彪的东北野战军。
三大战役期间,国民党大多数战役都败给了解放军,之前那些被吹上天的名将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兵败被俘,当然更多是冒充逃兵跑了回来。所以,国民党内对这些平时爱说大话的国军将领很是不屑。
而陈明仁则是在东北实打实地打了一场硬仗,所以当时陈明仁的威望很高,大家都想听听他的意见。毕竟陈明仁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和程潜的关系也很亲密,他要是主和,谅那些桂系将领也不敢说什么。
陈明仁站起身来,对程潜说:“颂公,学生以为对付共军,应当向当年对付鬼子一样,死战到底……”
陈明仁慷慨陈词之后,会场上顿时议论纷纷,很多人面露惊愕表情,这位一向仗义执言的名将,今天怎么帮着外人说话?共军真打过来了,遭殃的还不是咱们湖南的父老乡亲吗?
也有人私下里暗骂陈明仁白眼狼,但陈明仁坐下之后便一言不发,直到散会。
程潜对于陈明仁的发言也有些诧异,因为此前他们两个之间有过交流,基本确定了和谈、起义的方针。可今天陈明仁怎么一反常态呢?程潜有些不解。
当天深夜,程潜久久难以入眠,副官来报,陈明仁将军求见,程潜吩咐快快请他进来。
见到陈明仁进来,程潜立即起身相迎,并且迫不及待的问到:“子良啊,今天在会上,你怎么又变得突然主战了?咱们之前不是已经说好了,要争取和平的吗?”
陈明仁见程潜如此着急,会心一笑,缓缓说到:“颂公,你怎么忘了?此前咱们不是已经说好,要有所避讳的吗?”
听闻此言,程潜若有所思,轻轻地点了点头。
陈明仁继续说:“我当然是希望和平的,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战争有多残酷,没人比我更清楚。我又怎么忍心让我们湖南父老再遭涂炭!”
他顿了顿,接着说:“可是,颂公,今时不比往日啊。你我二人密谋大事的时候,那桂系部队尚未入湘。那个时候,只要你我二人步调一致,在湖南说句话,没人敢有半个不字。但现在呢?几十万桂军蜂拥而入,你我手上只有七万新兵,根本不是对手。”
程潜不住地点头,认同陈明仁的看法。
陈明仁接着解释了今天为何一反常态:“今日会上,几个桂系手握重兵的桂系将领态度极为嚣张,因为他们的部队已经占领了长沙各处战略要地,长沙现在是他们的。并且,今天的会场上还有几个生面孔,这些人既不发言也不表态,就只是在观察,我猜这些都是毛人凤派来的。我那位下野的老校长,对咱们还是不放心啊!所以,当着他们的面,我不能表露真心!”
程潜听陈明仁讲完,方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不仅长沙,连整个湖南也已经不是他们的了。陈明仁谨慎行事是对的,越是关键的时候,就越要小心。
经陈明仁的提醒,程潜也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会被蒋介石、白崇禧替换掉。尽管明明知道被人监视,但程潜不能像陈明仁那样暗度陈仓,他必须正大光明的力主和谈。
因为程潜和陈明仁不一样,他在湖南的地位和威望举足轻重,在当时无人能比。他的话将会影响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这对通盘大局影响甚大。
程潜告诉陈明仁,自己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只能进不能退,万一姓蒋的对自己下毒手,或者自己被替换掉,那么接下来和平的重任就玩指望陈明仁了。
最后,程潜还安排陈明仁与长沙共产党取得联系,以防万一。
事情果然不出二人的预料,桂系将领和保密局特务分别向白崇禧和蒋介石报告了程潜和陈明仁的态度。
时隔不久,李宗仁便找借口免去了程潜湖南省主席的职务,而陈明仁则未受牵连。
湖南省军政主官的位置空缺,在这种关键时刻,必须立即挑选栋梁之材担当大任。但在选人的问题上,蒋介石和白崇禧发生了分歧。
蒋介石的黄埔系主要将领大多数已经在三大战役中折戟沉沙,侥幸跑回来的,大多又都是些平庸之辈。选来选去,蒋介石只选出了一个宋希濂。
宋希濂在原来的国军将领中属于中上等水平,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西北行辕主任,干得还不错。现在让他来主政湖南,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但也勉强能够胜任。
蒋介石这边刚刚选中宋希濂,白崇禧那边立即就发火了,用谁都行,就是不能用这个宋希濂,因为二人之间有不小的仇怨。
淮海战役的时候,宋希濂的部队当时隶属白崇禧的华中剿总,正在巩固长江防线。前线战事告急,蒋介石让白崇禧出兵援助,但白崇禧拿出种种理由,就是不发一兵一卒。
蒋介石急了,便绕过华中剿总,直接命令他的学生宋希濂率领所部,紧急驰援徐州。宋希濂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当即表示校长有令,学生万死不辞。
于是,宋希濂紧急集结队伍,准备渡江北上,当时他的部队在长江南岸,长江上面还没有桥梁。要想渡江,必须请华中剿总派船运兵到北岸。
白崇禧一看,你宋希濂敢不听我这个顶头上司的,我这边也没船派给你,有本事你带着你的人,游过长江去。
无论蒋介石如何催促白崇禧赶紧派船运兵,白崇禧一律表面应承,私下里坚决不放行。宋希濂在长江南岸急得团团转,眼睁睁地看着他的黄埔同窗一个接一个被人家给灭了。
宋希濂也是个红脸汉子,差点提着冲锋枪去找白崇禧算账,二人从此结下了梁子。
如果让宋希濂当了湖南的军政主官,肯定和白崇禧唱不了一台戏。
白崇禧倒是不屑于和宋希濂这种小辈玩江湖,但他非常担忧如果将帅不和,坚守湖南的计划将会泡汤。
要是没有了湖南作为屏障,共军就可以直接杀进他广西老家去了,那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白崇禧坚决反对,蒋介石虽然在幕后操控,但是对于李德邻、白建生这对搭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现在桂系的实力最强大。
最终蒋介石主动放弃了宋希濂,白崇禧本想推荐桂系将领担任湖南主官,但李宗仁劝他要给老头子个面子,不然将来不好见面。
白崇禧认为有道理,于是再退一步,请蒋介石再选一员良将担任湖南主官。
蒋介石思来想去,想到了当时正在长沙的第一军团司令,陈明仁。
实际上蒋介石对陈明仁的印象并不算好,这个学生太过耿直,脾气还有些急躁。不过,这种性格倒是很适合打仗。
尽管老头子不太喜欢陈明仁,但那也只是相比其他黄埔生来说的,相比较其他派系的将领,蒋介石还是一如既往的相信自己的学生。
当然,老蒋信任陈明仁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辽沈战役,四平街之战,陈明仁率部死守阵地,给解放军以重大打击。当时解放军中就有将领放话出来,一定要砍下陈明仁的人头。
所以,老蒋认为在解放军眼里,陈明仁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谁都有可能投共,唯独陈明仁不可能。
最终,陈明仁当上了湖南省主席兼长沙绥靖司令。
不过,蒋介石并不了解,此时的陈明仁已经对他,对国民党彻底失去了信心。而他绝望的原因也同样和四平街之战有关系。
1947年,战况惨烈的四平街之战结束以后,陈明仁因为击退林彪,保住了四平而得到而来蒋介石的嘉奖。蒋介石立即将他擢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并为他颁发青天白日勋章。
此时的陈明仁意气风发,正准备在辽沈战场上大干一场,但随即蒋介石的另一个亲信把他从山顶推到了谷底。
当时虽然保住了四平,取得局部小胜,但东北整体战局不利,蒋介石对熊式辉、杜聿明颇感不满。陈诚此时想趁机在东北扩展自己的势力,于是毛遂自荐去东北整饬腐败,重振军心。
蒋介石非常信任陈诚,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陈诚到东北之后,大力排斥异己,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而刚正不阿的陈明仁和他并不是一路,于是陈诚以“纵兵抢粮”的借口将陈明仁撤换。
蒋介石偏信陈诚,对于陈明仁的冤屈视而不见,只是将其调回南京任一个闲职。后来,战局发生变化,蒋介石便任命他为第一兵团司令,进行重组。因为原来的第一兵团已经在郑洞国的率领下,于长春起义。
经过这次跌宕,以及整个战局急转直下,国民党以及军队中的腐败和黑暗,让陈明仁彻底对这个党国失去了信心。
陈明仁主政湖南之后,白崇禧随即命令他部署长沙防御,希望他拿出当年死守四平的气势,在浏阳河畔再次击退共军。
陈明仁表面上向白崇禧保证肯定会竭尽全力确保长沙不失,而另一方面则加紧配合地下党做基层军官的工作。
解放军逼近长沙的时候,蒋介石又想起了程潜,因为自从他辞职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他的踪迹。蒋介石还派专人去捉拿程潜,并让陈明仁配合查找,可老蒋并不知道,程潜正是被陈明仁藏了起来。
1949年8月4日,正当蒋介石、白崇禧坐在自己的指挥室里,准备再次欣赏陈明仁的坚守大战时,突然听到了一个相当于晴天霹雳的消息。
就在这一天,程潜、陈明仁携数十名湖南军政官员联合通电全国,宣布脱离国民政府,正式起义。
次日,一百余名国民党将领、官员也发布通电响应程潜、陈明仁的起义号召。长沙终于得以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