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枢密院是宋朝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构之一。其长官枢密使“权侔于宰相”,以至于被称为“枢相”。枢密院是唐朝中后期建立的中央权力机构,拥有很大的实权并在宋朝发展为宰相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唐朝的枢密院最高长官都是宦官(太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玄宗登基后重用宦官高力士,唐朝宦官从此开始参与朝政。“安史之乱”后,宦官的全是进一步膨胀。到了唐德宗时期,宦官彻底控制了唐朝中央禁军的核心部队——神策军。掌握禁军的军权之后,宦官集团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宦官此时在“中书门下”尚无一席之地。
唐高宗中后期,政事堂逐渐发展成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权力机构。唐玄宗时期,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下设五房(吏、枢机、兵、房、刑礼)。五房各司其职,其中的枢机房负责管理皇帝下达给宰相的命令文书。唐代宗之前,“中书门下”的枢机房只是个文书管理机构而已。
唐代宗登基后,全面参政的宦官集团需要在“中书门下”中拥有固定的席位。但鉴于宰相集团的权势和宦官集团的特殊性,这个席位既不能是宰相又不能离开宫城。经过一番考虑后,唐代宗决定让宦官掌管“中书门下”的枢机房(又名枢密房),宦官集团以此进入了“中书门下”。
由宦官出任的枢密房长官就被称为“枢密使”,所谓“枢密之名始于唐代宗宠任宦者,故置内枢密使,使之掌机密文书,如汉之中书谒者令是也”。据记载,唐朝第一位枢密使是唐代宗时期的宦官董秀。随着宦官集团的权势越来越大,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实际影响也越来越大。
到了唐德宗后期和唐宪宗时期,枢密使的权势让其已经无法居于“中书门下”之内。于是枢密房从“中书门下”实际独立出来,形成了枢密院,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于是宦官文掌枢密、武统禁军,权势达到了顶峰,直到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