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基伟,早年投身革命,是坚定的、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一生参与不计其数的大小战役,更是立下赫赫战功,于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一、临危受命
秦基伟,出生在湖北一个叫秦罗庄的地方,因为当地的地主姓罗,而整个村子都姓秦,这个地方就这么得名了。秦基伟很小的时候,父亲和哥哥就相继去世了,家里只剩下秦基伟一个人独自生活,整个村子都很贫困,年纪小小的秦基伟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干过,家里没有大人,村中富户的盘剥全部落在了秦基伟一个孩子身上,但这些磨难也养成了秦基伟坚毅果敢又勇于反抗强权和压迫的性格,少年秦基伟便投身了革命,立功无数。
在一次与马家军的对战中,秦基伟本来带着队伍取得了胜利,但由于马将军杀了一个回马枪,西路军的队伍彻底被打散了,这次的马家军策马而来,秦基伟所在的队伍军资上就显得薄弱了,对着马队纷乱的铁蹄,秦基伟的队伍只能用手枪抗战,距离和速度的限制,让手枪在这种对战中伤害力很小,导致整个队伍损失惨重,秦基伟看着首长就倒在自己身边,来不及悲伤和哀痛,只是指挥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掩埋死去的首长,大家快速撤离。
撤退后的秦基伟带着剩余的小队伍遇上了李先念的收容部队,李先念看到秦基伟队伍的情况立马邀请秦基伟和自己一起走,秦基伟也没有犹豫,带着一行人就进了祁连山,而李先念需要继续留下收容被打散的队伍,在后面断后。
刚进山没多久的秦基伟一行人又遇到了一支队伍,是西路军的领导和一群伤员。几十名伤员几乎都是重伤,满身都缠着绷带,这样一支队伍几乎是丧失了继续作战能力的,生命都可能随时遇到危机,但面对这样一群伤员,秦基伟不能不管,面对对方希望彼此结成一支临时的游击队伍,并且让秦基伟担任突击队长这件事,秦基伟并没有过多犹豫,虽然这个状况真是难上加难,根本游击不起来,但秦基伟还是依然答应了,带着这批重伤的伤员一起前进。
但祁连山冰雪连天,寒风刺骨,几乎寸草不生,秦基伟这一行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御寒的衣物,身上的衣服早就残破了,不仅是不挡风,还一点也不保暖,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食物充饥,口渴还好办,喝一口冰雪水,但多天没有食物成了难题,伤员们本就失血过多,体力更是要维持不住了,只能啃一啃树皮充饥,迷失方向的众人,好容易找到一间喇叭庙,甚至还翻出了一点大米,这简直让所有人都惊喜坏了,连忙架起了锅熬粥。
2、 被俘
大家基本都惊喜的围坐在锅边,一方面是取暖,缓解下已经几乎冻僵了的身体,另一方面,实在也是馋到不行了,好几天没有吃到一顿热饭了。而此时的秦基伟在众人找到食物和避风处后,稍微松了一口气,秦基伟也饿得不行,但更多的是连日高度绷紧神经和四处奔波找路后的疲惫,秦基伟更多的是困顿了。但一丝极其轻微的异响瞬间惊醒了他,正在大家兴高采烈准备分粥的时候,秦基伟将枪上了膛,大喊一声:准备战斗!
常年的战场生涯,让所有人第一时间都做好了准备,秦基伟率先出去探明情况。果然,有敌军的埋伏,已经悄无声息的将他们包围起来了,而喇叭庙内是他们几十个伤员,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十分的凶险,胜算不大。但既然事已至此,这一战是必须要打的,但只能智取。秦基伟和战友们上演了一出空城计,配合着让马家军摸不清秦基伟这支队伍到底有少人,多强的实力,但既然已经形成包围圈就不能让他们跑了,于是马家军也是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而喇叭庙内的众人,已经商量好计策,秦基伟决定自己带着几个人向东引开敌人,然后其他人火速撤离。面对这样刚煮好的一锅热腾腾的白米粥,所有人的心里都是又痛又恨,马家军简直犹如疯狗一般。踹翻了米粥,趁着秦基伟突出重围的功夫,众人紧急撤退。
而秦基伟带着战士们和马家军展开了搏斗,秦基伟有意拉散马家军的包围圈,将火力都集中到自己这支小分队上,不停的带着敌人绕路,并且不断地突然袭击,但毕竟势单力薄,成功掩护战友们撤退的秦基伟,不幸被俘虏了。
秦基伟一生戎马,立下了无数战功,于1997年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