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有个历代流传的成语“面从后言”,简而言之就是当面赞成,背后诽谤之意。知道吗?它是由三国时代蜀国的第二任丞相蒋琬首创的。本文专门聊聊蒋琬的故事。
(一)才识渊博厚积薄发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据说他临出生前的某天晚上,有一颗明亮的星星钻进了母亲的怀中,早晨母亲刚生下他后,天空霞光万丈,林中百鸟飞舞,池塘鱼儿欢跃。父亲十分高兴。遂取名为“琬”,意即美满、温婉、纯洁也。
他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十分聪慧机灵,男女老少都喜欢他。到了发蒙的年纪,学习十分刻苦。十多岁时就以才识渊博、武功高强闻名于乡里。成人后仪态轩昂,气度不凡,是为一名荆襄名士。
刘备任汉中王后,任命他担任广都县县令。有次刘备和诸葛亮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来到广都县,了解到他经常不到衙门办公,不及时处理积压的公文,还常常喝得麻哈哈的。刘备大怒,准备杀一儆百,将他处死。
诸葛亮出面劝刘备,蒋琬是个国家级的人才,不是那种只有一些小聪明的人。为政的根本任务是安定民心,不要单纯为了取得政绩做面子活,希望主公明察。刘备素来看重诸葛亮,十分重视他提出的意见,就赦免了蒋琬的死罪,只是把他免了职。如果当时诸葛亮没与刘备同行,蒋琬可能就人头落地了。
(二)忠心耿耿谦和厚道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组建丞相的办公机构,任命他担任负责组阁的高级助理东曹掾(yuan)。还将他举荐为“茂才”,作为国家准备任用的干部。蒋琬不愿意被举荐,非要谦让给廖化等人,诸葛亮劝他,你是凭自己的功劳被推荐的,这正是表明朝廷用人的清正与慎重啊。蒋琬这才安然接受。后来升迁为丞相参军。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到汉中准备北伐曹魏,蒋琬与长史张裔负责丞相府的全部事务。之后蒋琬接替张裔担任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负责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诸葛亮常夸蒋琬忠心耿耿,雅量宽和,是与我一起复兴汉室的人才。诸葛亮还秘密报告刘禅:如果臣子出了什么意外,可以由蒋琬接任。
由于蒋琬被诸葛亮看重,自己工作勤勤恳恳,提拔得不是一般的快,用现代语言表述,属火箭干部类型。但是蒋琬面对这些名利,没有一点沾沾自喜的感觉,和同僚们一如既往地和谐相处,众人都称赞他具有真正的大将风度,后来蒋琬又开府,加封大司马,位极人臣,还是那副老样子。
(三)挺身而出稳健接班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蒋琬成为蜀国的第二任丞相,因为诸葛亮太出名了,使得蒋琬不那么醒目,其实他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
蒋琬接任丞相后,作为蜀汉内阁首席,一干就是十多年,表现得可圈可点。他能够基本沿袭诸葛亮的政规朝制,把政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但也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针对敌强我弱的实际,军事外交上改“以攻为守”为“防守反攻”。通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徐图进取之策,使国力有所增强。
与此同时继承丞相遗志,坚持御魏北伐,有几年他坐阵汉中,有效地防御了魏军的侵袭,其间也曾多次安排姜维从西边伐魏,但没立下大功。后来他考虑到昔日诸葛亮取道秦川伐魏运输粮草困难的实际,改为从水路东下,从汉水和沔水伐魏,但引来了非议,一是可否有效,二是令吴国怀疑是不是联魏伐吴,好在他虚怀若谷,善于集思广益,与费祎、姜维商量后,改为东西两路并力的作战方法。据后世的军事专家分析,这是个很好的攻魏方案,可叹的是该计划还没实施,他就病故于前敌指挥所了。
蒋琬的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风度,很受世人的赞扬。有两则小故事很能说明。
东曹掾杨戏性格内向,对人很傲慢,每次蒋琬向杨征求意见时,杨总是爱理不理的,不就实际问题提出明确的意见。有人就在蒋琬面前放烂药,说杨不尊重他。蒋琬笑笑说,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表面赞同,背后非议(即面从后言)。杨可能心里不赞成我的意见,但直说出来怕我难堪,干脆就来个不开腔,这表明他诚实哟。
还有个管农业的官员叫杨敏,曾经私下和人议论,说蒋琬昏聩无能。蒋琬的部下们很不服气,要求蒋琬令杨敏拿出证据来。蒋琬说我办事不如前任,这就说明我就是昏聩无能啊,还需要问别人吗?后来杨敏因犯罪被抓,不少人认为蒋琬要借机报复,殊不知蒋琬根据有关规定,还减少了其刑罚。
古今中外执政者似乎都有扛旗挂帅力挽狂澜的能力,但能像蒋琬这样具有谦虚容人的胸怀者就鲜见了。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