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斯,千百年来争议不断,夸他的人说他是书同文、车同轨,造六合之不世功臣;是篆刻传国玉玺的书法大家;是废除分封、完善秦律的法家集大成者。贬他的人说他是设计害死韩非子的小人;是背叛扶苏,拥立二世的佞臣;是焚书坑儒的酷吏。当然这些观点都有文献可以佐证,各有各的道理,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必定不会是个简单的人,尤其是生于乱世而身负奇才之人。本文不讨论李斯的功过是非,也不讨论其因何被腰斩于市、夷灭三族,本文只提出一个历史性的假设,即“李斯不死,二世难亡”。
假如没有沙丘之变以及之后秦二世荒诞无比之事,李斯的功绩或许足以与前代的姜尚与后世的张良相提并论,其才经天纬地,论治国安民,稳定天下,皆非常人可比,奈何政治觉悟和敏锐度极为低下,最后落得为小人所欺、身死族灭,岂不悲哉。但临死,其有言曰:“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其一语成谶,秦二世贰年亡国。那假设李斯公元前208年7月没有死,依旧官居宰相,手掌天下权柄。他会做些什么,秦会不会二世而亡?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领20万秦军精锐,击败陈胜吴广起义军,陈胜吴广皆亡,并击杀楚地反秦领袖项梁。可谓天下形势纷乱不堪,各地义军星火燎原,已成不可尽灭之势,章邯虽一时获胜,但叛军众多,到最后难免会陷入疲于奔命,力有不逮之时。是故,9月章邯定陶战败项梁,后章邯围赵,疲敝之师被项羽背水一战在巨鹿一击而穿,秦军精锐丧尽,自此胜负已定,再无余力挽回颓势,被刘邦一路偏师轻取咸阳。
李斯卒于公元前208年7月,章邯巨鹿之战败于公元前208年12月。假设208年7月李斯不死,而是重掌中权,此时,距离章邯之败尚有五月,距离其子战死雍丘尚有两月。此时项梁未死,项羽未兴哀兵,国内战事胶着,胜负难料,此时,凭借李斯之才,以及对于天下形势的判断,必然可以断定,此时,妄图轻易平定天下,难如登天,毕竟六国新定不过十余年,贵族王室皆在,民心相悖,故意图短时间内凭借征伐重新一统,几乎是不可能之事,唯有修德惠民,以数代之力,再行统一之事。所以,李斯不难做出以下决策:
派出善谈之辈与东方六国求和,一方面争取时间,让精锐之师修整补充,二来诚心诚意,确定六国王室的正统性。因为此时秦军已无法控制原六国之地,不如送顺水人情,让六国王室忙于重修故国,并不会短期内穷兵黩武,逆天伐秦,大部分人会隔岸观火,静观其变。此时,可再行纵横之策,离间六国,使其互相制衡,对伐秦之策有心无力。收拢全国精锐,固守河东,崤山,函谷关,弘农,荥阳,一带。并由章邯亲自坐镇函谷关,依托天险,保证秦国腹地不被东方之师攻破。伐秦之师久攻不下,必生内乱,届时出兵,事半功倍。抚恤原秦地(巴蜀,汉中,关中和河东)百姓,积极奖励农桑,保证钱粮充沛,并建立全国性的粮仓制度,于渭河沿岸逐级建城,囤积粮草,分层防御。制定国策,鼓励生子,让优质的壮年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军队。兴建雍州,随时做好迁都还岐山故地的准备。抽调部分边塞驻军精锐,为备用军,做好全国性的防御措施。修整通蜀栈道,保证富足的巴蜀、汉中粮草能源源不断的供应漫长的战线和数量庞大的军队。通过贸易和经济战与东方六国相拉锯,利用综合国力足以击败东方军队。重视教育,鼓励士子读书。招贤纳士,人尽其才,让天下有识之士归秦。废除严刑峻法,宽于待民,重修德政。于匈奴通好,必要时可引为外援。若按此十一策,则秦未必能重新统一天下,但是至少可以保证偏居一隅之地,保境安民,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待天下之变,享国寿绵长,坐观六国之乱。
然,斯人已逝,往事不堪回首,无论世人如何评价李斯的人品低劣,政治白痴。但是无人可否认他的功绩和才能,只要他活着,未必就不能重造一个六国一统,天下归一。
古时如此,今时亦是,无论愚昧之人如何作弄,天下也必将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