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在浙江余杭县良渚,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的古遗址,出土的大量制作精良的磨制石器,按碳14测定,古遗址的具体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200年之间,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这些古遗址后来被统称为良渚文化遗存。
其实大家在一些有关新石器时代以及铜石并用时代史事及古代遗迹的影视作品以及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某某文化”之类的词,比如: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还有本文所要叙述的良渚文化。这里所谓的文化指的是什么呢?按照夏鼐先生的说法,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是指:在遗址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有一群的特征;共同伴出的这一群类型,最好是发现不止一处;同时我们对这一文化的内容应有相当充实的认识。
应用最广泛的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为:以首次发现的典型的地方遗址命名,而。对于良渚镇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发掘始于1936年末到1937年初,后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研究被迫终止。1949年之后,对于良渚文化的发掘与研究继续进行,在1959年的12月26日,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考古学命名。
对于两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从1936年末至今,已有74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具体分布地有:太湖以南以余杭良渚遗址为中心的杭州地区;太湖东北,苏南、沪西地区;太湖东南包括嘉兴,沪南地区;太湖以北的常州到无锡地区;太湖西部的湖州到宜兴地区,同时,浙江东南部,江淮地区也发现大量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器物。而宫殿、城墙、王陵、祭坛等和神权与王权相关的古遗迹则大多集中于以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中心的杭州地区。
良渚文化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及铜石并用时代,中国东南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古老的神权与王权兼有的国家体系,这个古老的国家距今大约5000年,比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距今大约4300年到3800年)还要古老。
在5000年前,生产力是很低的,而良渚人却能够建起规模巨大的城墙和宫殿。莫角山宫殿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约20公里处,整个宫殿群坐落在高达八米的巨大夯土台上,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总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巨大的宫殿群占据了城内1/10的面积,其西北方向为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反山王陵。
而从2006年6月到2007年1月,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巨大的城墙,城墙依据自然地势修筑而成,依托凤山和雉山修筑城墙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北城墙的一部分也依托了黄泥山作为基础。城墙的结构也较为复杂,由城墙主体、内马面(共发现25处)、外马面(共发现27处)、护坡组成。墙底部铺垫以石块作为基础,宽度竟然达到了40到60米,要知道,明代南京城城墙墙基的宽度也不过就是14米左右。石头基础以上又 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上依然残留着4米多高城墙,整个古城东西长1500到1700米,南北长1800到1900米,总面积290万平方米,形状不甚规整,为一圆角长方形。
30万平方米的人工大土台,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在5000年前,生产力如此低下之时,可以说是了不起的工程了,但其虽然在规模上远胜后世明清时代的一些建筑,但是其建筑手段仍然是十分落后的。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能完成如此巨大规模的工程,说明,当时良渚古城内外的居民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才有足够的人力去进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
古城内的居民人数众多,同时也就说明良渚古城有能力提供大批粮食的。良渚文化的经济支柱是稻作农业,出土的石器磨制非常精细,太湖流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使用三角形石犁的地区了,早在崧泽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巨大的三角形石犁,良渚文化更是出现了“斜把破土器”这样颇具创造性的农业生产工具,如此良渚文化农业发达的程度可见一斑,相对较高的粮食产量给这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良渚文化不仅是中国东南太湖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支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也是华夏大地上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虽然良渚文化的生产用具仍然停留在石器时代,但良渚文化已经出现了神权与王权,良渚古城的莫角山宫殿群实际上是一个神权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权力中心。
良渚文化的发现以及被研究,实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2019年7月6日良渚遗址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