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时候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朱元璋在北伐元朝之前,江南地区还没有统一,周围还存在着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占据江浙富饶之地的张士诚和方国珍。在高筑城缓称王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朱元璋厚积薄发,后发而先至,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三大势力,统一了江南地区,随后挥师北进,将元朝统治者赶回了草原大漠,实现了自己的帝业,开创了朱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历史往往为胜利者所书写,与朱元璋争天下失败的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明朝过的怎么样呢?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
一、陈友谅是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在元朝末年建立了汉政权,史称陈汉,是元末割据群众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公元1351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陈友谅投靠在徐寿辉将领倪文俊的麾下效力。陈友谅才能卓著,多次立有战功,后来势力逐渐壮大,公元1359年,羽翼已丰的陈友谅杀了将领赵普胜,并挟持徐寿辉迁都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不久登基称帝,国号为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水战中大败,其本人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44岁。后世评价说,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拥立陈友谅的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被押解至应天,朱元璋封其为归德候。但数年之后,朱元璋便将陈理送往高丽定居,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被称为陈王,但生活过的很艰苦。据《明史》记载,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永乐六年,陈理病死,时年57岁,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陈理在朝鲜有一子陈明善,一直生活在朝鲜。
二、张士诚,原名张九四,是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随后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并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朱元璋率军攻破高邮之后,张士诚在被押送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上吊自杀,终年47岁。张士诚的老婆刘氏在高邮城破之时,抱着两个幼子自焚而死。在后世评价说,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三、方国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据说方国珍生得身长面黑,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为元末最早的起义领袖,公元1367年,朱元璋率军攻打方国珍,方国珍战败逃走,不久率部逃亡入海,其部将相继投降。朱元璋的部将汤和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方国珍这才派儿子奉表乞降。朱元璋于是让方国珍入朝拜见,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洪武七年(1374年),方国珍在南京病逝,时年56岁。方国珍的子孙后代在明朝过得还算好,大儿子方礼官至广洋卫指挥佥事。二儿子方关官至虎贲卫千户所镇抚。三儿子是个文人,诗律清新,书法体方画正,明初宋濂盛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