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知阿斗扶不起,刘备为何还要选他继位?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原委
从小我们就听说过刘阿斗扶不起是个扶不起的帝王,提到“乐不思蜀”四个字,大家就觉得刘禅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贪图享乐,在现代也有人嘲讽一些不上进没有追求的人为刘阿斗,事实上,阿斗并没有传言和影视剧里面那般荒谬、无知,不上进,无作为,仔细分析他的言行,我们会发现阿斗也是个有才学有胆识的人。所以,既知阿斗扶不起,刘备还是要选他继位,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其中原委。
我们来看一下史实,刘阿斗刘禅,在223年刘备去世后登基,一直到公元263年降魏下台,其间统治长达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一个一无是处,懦弱无为的君主,在这乱世,在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的年代,能当这么多年的皇帝,没有导致亡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能说,阿斗也有智慧,而且是不显山不露水,甚至给别人造成愚笨错觉的大智慧。
很多人说,刘禅能一直相安无事当皇帝,是因为有诸葛亮这帮跟在先帝身边打江山的老臣子的辅佐,不信你看《出师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他在表中表决心,要完成先帝遗愿,帮助刘禅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诸葛亮告诫他,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赏罚分明标准统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些良苦用心的谆谆教诲,刘禅哪一条不听,都有可能很快被奸臣祸害,导致亡国。
事必躬亲、贤明如乾隆皇帝,都还有一个贪官和珅在身边溜须拍马蛊惑人心,甚至贪到富可敌国的程度。刘禅的身边不可能没有用一个心怀鬼胎的人。但是他能有自己的判断,对贤臣诸葛亮的忠言听得进去,而不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这便是一种智慧,能看清黑白对错的智慧,善听人言的智慧,至少他,不昏庸不暴戾。
诚然,诸葛亮的尽心辅佐确实帮助了刘禅更好地成长,更好地治理国家,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跟了刘禅一辈子,他早在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因积劳成疾积劳成疾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也就是说从234到263这将近30年是刘禅自己在位统治的,没有了诸葛的料事如神与锦囊妙计,他确实是在靠自己。所以说,刘禅治国的功劳不能说全是诸葛亮的,刘阿斗也并不是傻瓜。
《三国志》有这么一段记载: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曾修,过能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段话,是诸葛亮对人夸赞刘禅的智慧,以诸葛亮的脾性,如果刘禅真的非常糟糕的话,我想,诸葛亮是不会违心去夸赞他的。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是看见刘禅的智慧了的,就算刘禅愚笨,刘备又不傻。帝位本就是对皇帝本人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刘备传位刘禅,也有可能是被诸葛亮的美言所影响。他肯定也是看出了刘禅隐藏的才能认为他能够胜任才选他继承帝位。
至于人们常说的乐不思蜀,小编认为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装疯卖傻。当初曹魏兵临城下,刘禅投降,是认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若是孤注一掷奋力抵抗,胜利的可能性很小。他懂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如若抵抗,都城百姓必定遭殃,到时候必将血流成河。若是投降了,百姓只是换了一个帝王而已,对他们的生活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还能保住性命。所以为了百姓,他不做抵抗。
作为一个亡国君主,下场肯定是很凄惨的,要么就是被处死自杀,要么就是假意投诚,韬光养晦,只待卷土重来日!而阿斗就是后者,在听到蜀地音乐,若是不笑,被人问及是不是还想蜀国,若是不否认,哪里还有命在。苟延残喘也好,胆小怕事也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他只能装疯卖傻。况且,曾将蜀国的子民现在性命都在别人手里,他若是不卖乖,那些人也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这种为民着想的妥协,也是身为君主该有的魄力和智慧。
其实若不是考虑到了这么多事情,他大可以作为扶不起的升斗小民,刘阿斗也许会活得更快乐、更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