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将领仁科馨,也是死后被追晋为陆军少将的,被中国军队击毙时,担任第四十师团步兵第235联队长,当时率领“仁科支队”参加鄂西会战,日军中的所谓“支队”,是根据战役规模而临时组建的,这是侵华日军在入侵中国时惯用的编组形式,“仁科支队”是以步兵第235联队为基干,再配属炮兵、工兵、辎重兵等若干兵种进行合成作战,此时仁科馨行使的是陆军少将用兵之权。
仁科馨(1893—1943)是日本长野县人,1914年5月28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6期步兵科,与山县武光、冈崎清三郎、冈本德三、大内孜、宫崎繁三郎、雨宫巽、中永太郎、若松只一、平野仪一、落合甚九郎、牧野四郎等人同学,同年底即晋升陆军少尉。
仁科馨没有陆军大学校文凭,直到1932年4月11日才晋升陆军少佐,历时18年之久,1936年8月1日晋升陆军中佐后,调任第八师团第4旅团步兵第5联队附,“七七事变”爆发后,该师团于10月8日被调到中国东北轮值,担任防御苏联的警备任务,隶属于日本关东军作战序列。
1939年8月1日,仁科馨晋升陆军大佐,同年9月4日被调到海拉尔,出任第8国境守备队第2地区步兵队长,“国境守备队”是一支依托战略工事防御的非野战部队,是按照独立混成旅团建制进行配置的,其兵力配备一般相当于或少于步兵旅团,但在重火器方面的配备往往要数倍于步兵旅团。
根据日本关东军1933年制定的《对苏作战纲要》,由参谋本部第一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主持制定了“中国东北筑城工程计划”,并从1934年开始修建筑垒地域与守备阵地,海拉尔要塞是其中之一,并于1938年3月组建了第1至第8国境守备队。
第8国境守备队驻屯在海拉尔,承担着海拉尔要塞几个主要阵地的守备与防御,也是关东军8个国境守备队中兵力最多、火炮等重武器最强的,下辖5个地区队,分别驻守在海拉尔要塞周围5个主阵地上,而地区队长都是按照陆军大佐军衔配备,时任第8国境守备队长为矢野音三郎少将。
仁科馨抵达海拉尔上任之时,正值“诺门坎战役”已经接近尾声,当年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茂德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而仁科馨此时刚抵达海拉尔还不足半个月。
1941年3月1日,仁科馨被调到中国派遣军,出任第四十师团步兵第235联队长,该师团是1939年6月29日在日本善通寺编成的三联队制师团,当时驻屯在咸宁及汉口至广济长江沿岸,时任师团长为天谷直次郎中将,步兵团长为石木贞直少将,隶属于日军第十一军作战序列。
1941年8月25日,天谷直次郎被调回日本,由青木成一继任师团长,其上任后即率领第四十师团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由鄂南方面渐次向临湘、岳阳方向集中,在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下,与薛岳统领的第九战区对决,仁科馨的步兵第235联队与师团主力一起行动,这次会战从9月初开始至10月初结束,历时整整一个月,期间经历了大云山、挥刀河和洞庭湖等战斗,最终薛岳以“天炉战法”取得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1941年11月6日,由河野毅继任第四十师团步兵团长,负责指挥该师团3个步兵联队作战,仁科馨由此成为河野毅的部下,河野毅上任之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配合酒井隆的第二十三军进攻香港,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又组织了进攻长沙作战,史称“第三次长沙会战”。
青木成一的第四十师团协同神田正种的第六师团渡过新墙河,在击溃新墙镇中国守军之后,又一路攻击至汨水南岸,在此与中国守军激战,并于12月24日夜间发起新的攻击,突破了潼溪街以东地区中国守军的防御阵地。
此时第四十师团兵分两路,左路以步兵第234联队为主,右路以步兵第236联队为主,分别由河野毅和青木成一统领,而仁科馨的步兵第235联队被作为预备队,掩护师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殿后并跟进。
1941年12月29日,第四十师团乘坐由陆航飞机空投的橡皮筏渡河,仁科馨的步兵第235联队第12中队首先渡河成功,并很快巩固岸边阵地,掩护工兵第40联队架桥,由师团骑兵队率先进入石牌仑,掩护师团主力攻击前进。
第四十师团由金井向春华山前进时,沿途遭到了国军第三十七军的阻击和侧击,步兵第236联队遭到重创,第2大队长水泽辉雄少佐及麾下中队长三宅善识大尉、关田生吉大尉均被击毙,及至抵达春华山地区时,又遭到了国军第七十八军的痛击。
第四十师团不得不从春华山东侧撤退,在麻石山、麻峰嘴等地又被国军第九十九军、第三十七军进行截击,河野毅一面组织抵抗,一面继续撤退,直到撤退到汨罗江北岸,才得以稳定下来,并开始收容被打散的日军零星部队。
当国军大部队追击至汨罗江南岸后,第七十八军从浯口渡过汨罗江继续追击,直到日军撤退到新墙河北原防地,国军才停止了追击,双方又回到了战前态势,在战神薛岳的“天炉战法”之下,第九战区又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从1943年2月开始,第四十师团奉命开始攻击华容、监利等地作战,期间河野毅于4月8日被调到日本关东军,当年5月师团所属山炮兵第40联队番号被撤销并改设炮兵队,第四十师团的炮兵实力被大大削弱。
横山勇接替阿南惟几出任第十一军司令官后,潜心研究薛岳战法,决定采取“杀鸡牛刀”战术,从第三师团、第十三师团、第三十九师团、第四十师团、第五十八师团及独立混成旅中抽调大批兵力,集中攻击洪湖地区的国军第128师及第6战区挺进军,仁科馨的步兵第235联队被编组为“仁科支队”参与作战,中国军队在日军强大兵力进攻面前猝不及防,丧失了长江以北的洪湖地区。
横山勇初战告捷后,遂又发动了“鄂西会战”,以此威胁常德和重庆,仁科馨率领“仁科支队”又参加了此次作战,中国军队避开日军锋芒后撤,致使日军的进攻计划落空,当增援的中国军队陆续抵达战场后,又开始了全面反击作战,“仁科支队”在湖南被王敬久的第十集团军围攻,并在1943年6月1日的作战中被击毙,此时第十集团军隶属于陈诚的第六战区,而非薛岳的第九战区。
仁科馨被日军大本营确认为“战死”并追晋为陆军少将,由时任日本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签发证书,其生前曾获得功三级金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