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历史上褒贬不一,赞同者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反对者声称“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历史证明,运河的开通意义深远,功在千秋。仍有好事者称杨广修建大运河只是为了看琼花,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对于这样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他固然有急功好利之嫌,却绝非汲汲于单纯享受之辈。
一、隋唐大运河概述
1、大运河的开凿过程
大运河的修建开端很早,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江水入淮的运河,称为邗沟。这就是史书称隋炀帝之运河借重天然河道和前人所开凿的运河的开端。也是历朝历代修建大运河的先声。
以后历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大运河的修建与维护。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首次将全国范围内的运河河段贯通,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余杭,北达琢郡的长达5000余里的水上运输线。
隋文帝开皇四年,开凿了自大兴至潼关的广通渠。
2、大运河的开凿原因
隋朝初年,从经济方面来看,北方地区经过六朝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粮食生产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隋唐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有“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称。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北粮运问题,就成了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
从政治方面来看,隋王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国家统一的全面完成,江南门阀士族阶级与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隋朝中央政权之间矛盾尖锐,斗争日益激烈。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新生政权,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军事控制,隋场帝开凿东南方向的大运河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军事方面来看,隋场帝开凿永济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军事运输的需要,即为了沟通攻打辽东的两个水陆军事基地—东莱和涿郡。
3、运河名称流变
京杭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简称大运河。隋唐时期,虽然已经开凿了运河,并且运河承担了相当的经济任务,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运河称呼,人们分别称各段运河为某沟、某渠。
“运河”的称呼,始于宋人欧阳修《新唐书》。”宋元以后,人们又以地理的相对方位来指称大运河。如“里运河”,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百三十七:“张玉书等称里运河、骆马湖之水,俱入中河,河窄难以容纳,应于北堤建修减水坝三座。”如“北运河”,此称始见于元。
元苏天爵撰《元名臣事略》卷九《郭守敬行状》记载:“先时,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公又欲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运河接,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而“南北运河”,此称始见于明。
明徐思曾《吴江水利功成碑》:“浚三江等九桥,修石塘,开百窦,疏南北运河,以利漕舟。”清后,近人逐渐称其为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大运河等。
二、隋唐大运河的消极影响
1、政治方面
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六朝以来的战乱,六朝之前的过度开发,都极大地消耗了关中、北方的经济和农业。最终,隋唐皇帝不得不做一个“逐粮天子”,身在长安而就食洛阳。隋文帝开皇四年九月甲戌,“驾幸洛阳,关内饥也。”成为逐粮天子第一人。此后,人们不得不重视漕运的需求,逐步开凿了大运河。
隋唐以来,伴随着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生活的腐朽,官僚机构的日益臃肿庞大,以及为防止亚洲内陆游牧民族的南下,北边防务不断加强,所有这些“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皆仰给于漕。这种依赖性早在唐代已很突出,“赋取所资,槽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
宋人更将汴河漕运视为“建国之本”,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明代更甚之,至“三月不至则君相忧,六月不至则君啼,一岁不至则国有不可言者”的程度。于是漕运成了“军国大计”。
它固有积极的一面,容后再叙,然而它也存在消极的因素,这正是我们这一节想要详细阐述的。
基于这种“漕本思想”,中枢政体中专事转的官员权力日隆,同时,在这样的漕运体制下每年有大规模的物质财富通过大运河流入北方,巨额增粮成为封建专制政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大运河遭运犹如一条大血脉,不断给传统政治结构补充养分,促进它愈加稳固,难于解体,维系它的大一统结构苟延残喘,长期僵化、停滞而延续下来。
而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便于控制地方,巩固统治的另一面是,极大打击了地方的农民起义,抵御了外来侵略,从而强化了大一统意识,导致传统意识形态僵化、保守和深入骨髓,不利于社会变革。运河漕运军队“无事则为鸣榔击揖之夫,有事则为荷戈挽强之众,无论槽精永保,而折冲亦有赖矣。”
既能够及时弹压地方农民起义,而且“漕转东南粟,以给中都官,又转粟于边以给军食。”这样说,漕运又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2、生态环境
大运河漕运体系的形成,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严重的影响,破坏了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首先,大运河“犹如一道长城,纵贯于我国东部平原的南北,使运西诸河流的下泄和地面沥水的排除发生障碍”渲泄不畅,造成东部地区千百年来灾害频仍,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带来无穷灾难。
其次,仅以黄河而论,大运河漕运极大地加剧了黄河变迁的复杂性和灾患的严重性,从而给治黄事业带来极大困难。
简言之,漕运十分重要之际,官员倾向于选择“治黄保漕”,“治河先顾运”,后来又要护陵,这样治河、通槽、护陵交织在一起,治河要“首虑祖陵,次虑运道,再虑民生”违背自然生态规律。
最终结果是,黄河泛滥愈趋严重,“漕安而河势愈激,被灾愈广”,黄河水患又导致运道淤阻和淮河为害,这样,陷入恶性循环,整个东部平原生灵涂炭,面目全非,影响至今。
再则,更为明显的是大运河漕运与农业生产用水发生了尖锐矛盾,而统治者又总是以牺牲运河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保证嘈运的畅通,从而对运河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3、经济发展
大运河漕运对江南经济掠夺的日益加强,极大地延缓了这一经济中心区的前进步伐,抑制其发展活力,从而造成封建经济陷入死的拖住活的、落后地区拖住先进地区的恶性循环。前面已经提到漕粮数目与日俱增,而这些最终都会转化为压在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农民身上的重担。
所谓“天下财富多仰于东南,而苏为甲”。
有人曾将苏松二府税粮在全国所占比重做过一番统计:洪武二十六年,苏松二府土地只占全国的1.7%,税粮却占全国的13.7%.万历六年,苏松土地占全国的1.9%。
而税粮则占全国的11.7%.以地亩而论,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平均亩税3升4合左右,苏松平均亩税2斗6升1合,比全国平均重7倍以上.以人均负担计算,虽然苏松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人所占耕地面积要比全国平均少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但所交税粮反比全国平均多出三分之二。
这是就税粮而论,若依钱粮计则所占比重更高。此外,苏、松、常、嘉、湖5府还要每年供纳20余万石的白粮,专供宫廷、宗人府及京官棒禄之用。并且,上述仅是正项漕粮,尚不包括漕粮征收中额外的克扣、消耗及运费等项。
另一个方面是,漕运维持了一个传统的、专制的经济体系,而极大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经济新因素的发展。
首先,大运河漕运严重地阻碍了江南经济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其次,漕运作为“一代之大政”,它的持续发展与片面强化,国家对漕粮的掠夺和对大运河运输线的垄断很大程度上使商品经济的成长受到抑制和束缚。
最后,即便是为人称道的因运河而兴起的“运河城市”,它们的繁荣也是畸形的。它们因为政治原因,而不是经济的自发发展而兴起,则必然随着大运河的衰落而衰落。同时,这种繁荣既不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必要准备,又无力动摇封建经济的根基,只能沦为暂时的、无用的繁荣。
三、隋唐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1、政治军事作用
应当说,中国运河开凿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运输粮食与军队,以便于统一与争霸战争的需要,利用运河运输军事物资,不但可以减少陆地的长途奔波与开支消耗,而且对于保障军士的体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运河对于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京城稳定粮食供给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无论是秦汉时期的东西方向漕运路线,还是明清时期的南北路线,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将全国的漕粮输往京城与边防要地,以实现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与物资的调配。
最后,运河的兴衰也会对国家政治局面产生冲击。在国家大一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河道顺畅的前提下,无论是漕粮的运输效率,还是漕河的管理程度,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国家产生的正面影响也越大。
而一旦运河改道或淤塞,不但京城粮食不能自给,常常造成最高统治者的恐慌,而且赖以为生的皇室、官员、卫所军丁、百姓也常常陷入困境之中,甚至因此而导致动乱与社会秩序的失衡。
2、经济贸易作用
运河在古代社会相较于陆运与海运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但安全省力,而且运量较大、运输方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所以很多商人往往将全国的货物贩卖于运河沿线,如安徽、山西、陕西、黄县、洞庭诸商帮就利用国家的盐运与茶运政策,在沿河诸城市从事商业交流,并迅速积累了大量财产,成为了影响全国的商业势力,也就是“八大商帮”。
运河虽是国家为了政治目的而开,但却间接促进了南北物资与商货的交流,刺激了商人商帮的兴起及沿运城市与乡镇的开发,出现了远的如洛阳、汴梁,近的如天津、徐州等运河城市。
3、文化交流作用
运河既是经济带,又是文化带,大量人群在运河上航行,将自己家乡的各种习俗、信仰带到了运河一线,并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贯通南北、杂糅东西、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不但运河流经地区出现了大量文人与骚客,产生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震铄古今的文学作品,而且市井文学也异常发达,这正是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上的体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
另外,运河上的人群还将自己的信仰与饮食起居习惯带到了所经之处,如明清时期的天妃、关公信仰,就是因为运河贯通后,各地的商人、船工、水手、百姓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带到了沿河区域,并与当地的神灵文化相结合,在当地发展,逐渐成为了区域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杨广时开凿修建的大运河上承春秋以来运河史,下开近世运河修建之风,影响深远。在政治上,运河有利于巩固中央王朝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从容应对内忧外患,加强国防实力,有利于南粮北运,保证中央的物资供应及全国范围内的物资调配。
在经济上,运河有利于商业发展,有利于外贸繁荣,有利于运河市镇的兴起。在文化上,有利于增进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发展和民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当然,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系列弊端,但总的来说,运河是有利于后世王朝的。